春秋时期,一次子贡问老师一个问题,他的同学子张和子夏谁更贤能。孔子答,子张过于重礼,子夏常常达不到礼的要求。子贡又问,是不是子张比子夏更贤能一些。孔子对曰“过犹不及”,即超过和达不到是一样的。
衡量教育的成色与优劣,很多时候跟孔子识人是一样的,都要掌握一个合适的度。由于逾矩而造成的无节制,由于一刀切而带来的过于严苛,说到底都违反了教育规律,无益于立德树人。这一点似乎非常适用于最近引起热议的“夸夸群”。有媒体报道,“夸夸群”近段时间风靡大学校园,深受一些大学生追捧,清华和北大两所高校的辩论队还就“是夸夸群好还是喷喷群好”展开“神仙吵架”。其实,夸也好喷也好,都要适度;在合理的范围内、在恰当的节点夸一下或喷一下,都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教育效果,反之则变味成虚伪肉麻或尖酸刻薄。
学生的头发长短也是如此。不知为何,因学生发型引起的矛盾,多年来屡屡见诸报端。有的学校由专人用尺子量,有的“按图索骥”,有的干脆“现场办公”。学生头发到底多长合适,成为困扰不少学校管理者的难题。不久前,湖北咸宁一高中索性作出统一规定,要求男生无鬓角、无染发、短刘海;女生发不搭肩、短刘海。学校“让学生将心思用在学习上,避免滋生攀比等不良风气”的初衷可以理解,但一刀切且的做法怎么看都少了些什么。不因人而异、没有一点儿弹性空间,引来舆论反弹自是必然。
教育作为一门技术也好,作为一门艺术也好,都离不开度的把握。古人云“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教育也是此理。好的教育无不是教育者在技术与艺术之间找到良好的平衡,既达到了预设的教育目的,又让被教育者心悦诚服地接受。这个平衡点虽然不像实物一样在眼前清晰可见,却是一种真实的、不容忽视的客观存在,需要教育者一点点去了解、体察和把握。而寻找这个平衡点的方法,取决于很多因素,首要的就是以热忱之心看待教育、以育人之责践行教育,以相互尊重、彼此接纳的态度与学生相处。
作为站在讲台的教师,尤其要因循学生的个性、爱好,随着其不同的成长时节,不断改变对学生、对自我、对教育本身的认识,在融洽的师生关系和学生的教育需求上找到教育管理和课堂教学的着力点。其背后是爱与尊重、理解与认可、平等与公正、善意与宽容等关键词。
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结合地域、文化和学生实际,找准教育教学的火候,才是好教育的精髓所在,才是所谓的正解。无论是因头发长短带来的传统教育管理遇到的新挑战,还是因新技术进校园而产生的教育教学新问题,都不妨遵循此道。教育管理部门也好,中小学教师也好,不做过于激进的剑走偏锋,老老实实尊重教育规律,反而容易实现预期的教育效果,助力学生成长。而这需要时间的锤炼、经验的积累,更需要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自我成长意识的不断增强,由此对学生“读你百遍也不厌倦”,在收获为人师幸福之余,让所倾情的教育真正流露出现代化的色彩。
据《中国教育报》
新闻推荐
新华社北京3月26日电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6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司法部副部长赵大程表示,2018年,全国各级行政复议机关依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