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葛成石
非虚构文学往往更符合畅销的特质,作品在反映生活时高效且坦诚的态度,以及作者和读者之间近距离的、带着亲切感的精神活动,都有着虚构文学所不能及的魅力。林奕彬医生以他麻醉师的双手,从非洲带回来的精神食粮——《愿非洲安好》,就是这样一本受欢迎的书。非洲赤道几内亚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对许多读者来说都是陌生的,新奇的,而医生眼里的赤几,又让陌生、新奇的内容多了独特的、个性化的色彩。作者在写这些文字的时候,我们仿佛跟他一同坐在灯下,感受他的惊异和兴奋,惶惑和孤寂。捧起这本书的时候,作者时而平缓时而急促的呼吸声,都仿佛浮起在纸面上。
我们仅凭教科书,是很难对一个国家有全面而深刻的了解的。过去提到非洲国家,脑子里就会出现环境恶劣、条件落后等贬义词。读了林医生的书,才知道那里固然可怕,却也不乏可爱之处。可怕之处在于,在对物质条件必须苛求的医院,竟也是那样简陋,药品奇缺,消毒不过关,连要伸进病人嘴巴的、本应一次性使用的压舌板都已经发黑了。他们居则停水停电,出则在车身“开挂”,做点工作则明目张胆地勒索钱财。传染病肆虐,艾滋病像感冒发烧一样盛行。不过,这种环境造就了他们生命的坚韧顽强,性格的直率豪放,人生态度的积极乐观。他们心宽体胖,有个女病人肥得让林医生找不到她的腰了,也能坦然面对。她们不为肥胖而焦虑,照样肆无忌惮地讲着黄段子。那里的人连孩子也大声地喊着“你好中国医生”——他们的热情极具感染力。有时我觉得患冷漠病的人,同样让周围的人浑身不自在,其杀伤力不亚于艾滋。爽朗直率,在我眼里是一种野性之美。这些都算是可爱之处了。不得不感慨辩证法的伟大,任何物体,有向阳的一面,就有阴暗的一面,反之亦成立。上帝给了它多少光照,就也给了它多少雨水;北边吹来了沙尘,西边就送来了海风;他们流行着艾滋病,就远离了冷漠症。我深信作者笔下的赤几,就是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本来的样子。
能让读者深信不疑,作者在由作品引出的系列文学活动中,就抢占了主动地位,就是成功的。要做到这一点,非虚构文学极具优势。第一人称的视角,会让读者不自觉地站在作者的立场看世界,甚至钻进他的眼里、心里,这种现场感,呼吸感,让一切变得鲜活。这种表述,恰恰让作品更具个性化。我们看到的不是地理教材上冷冰冰的文字,也区别于导游背得滚瓜烂熟的解说词,而是援非医生所熟知的人和事。作者不装高深,不兜圈子,所见即所得,将有着原汁原味的异域风情即时传输给读者。如果说虚构文学是精致的美食,那么林医生带给我们的则是野外采撷的几串麦穗,递到我们手中的时候,还挂着露珠。
作品的文学性也是显而易见的,至少那个有着“愤青”精神的老罗,从抗拒给艾滋病人做手术到自觉妥协的王国宇,叙事主人公“我”就更不必说了,都是塑造得比较成功的人物形象。人立起来了,文学就立起来了。作者在人物塑造上所作的努力,在写王国宇这个人物时最易体现。在一系列的矛盾冲突中,作者将笔触伸向了人物内心的每一个角落,他充分尊重了人性,没有屈从于道德说教。
如果要带着挑剔的眼光来读,作者在叙事主人公这个角色上,叙事自我是合格的,而经验自我则稍嫌不足。而经验自我恰恰承担着调整叙事节奏,提升作品境界的功能。这个“我”是可以跳出现场的,作者的思想火花,全靠经验自我去点燃。这是我想和作者共勉之处。不过,客观地说,本书为我们提供了比较周到的知识服务,满足了我们的心理需求,我们读完感到惊奇,愉悦,忍不住要感慨,已经够了,这就足以称得上好书了。
新闻推荐
初步调查报告据新华社亚的斯亚贝巴4月4日电埃塞俄比亚交通部4日发布有关埃塞俄比亚航空公司3月10日空难的初步调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