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蒲歌》沈书枝 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年2月 近日,沈书枝的最新散文集《拔蒲歌》出版。该书是作者的第三部散文力作,其情愫与内核仍是作者一贯的写作主题“还顾望旧乡”。不同的是,在新作中这“还顾”的内容既包含过去,也写及现今。
《拔蒲歌》以《儿童的游戏》为开篇,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乡下常见的儿童游戏做了一番别有童趣的讲述。不像今天的孩子有各种电子产品和高科技玩具,在物质生活普遍相对匮乏的八九十年代,全国儿童所能接触到的游戏大致相似,踢毽子、跳皮筋、抓石子、打弹珠……在作者以儿童视角的记述中,一代人的共同回忆被唤醒,让读者一下子回到了天真的童年时光。
开篇之后,该书共分为三辑,“红药无人摘”“瓜茄次第陈”和“与君同拔蒲”,分别从野草花树、南方吃食、少年心事及如今城乡两地的生活等日常气息十分丰盈的角度出发,书写北漂异乡人眼里的“南方家乡”。从皖南到北京,漂泊在外的经历赋予了作者重新审视家乡的视角,而成为家乡的自然书写者,也一直是她创作的源动力。
周作人在《野草的俗名》一文中,记录了多种花草的绍兴土俗名,兼以自己的儿童经验作旁注。在他看来,这是“民俗志的好资料,可见平民或儿童心理,不单是存方言而已”。受其影响,沈书枝也会自然地在文章中介绍某种植物的土名:金樱子因为果实像小小的罐子,吃起来有点甜味,所以叫“糖罐子”;蜀葵因为在端午前后开花,花又跟木槿有点像,所以称为“端木瑾”……
在介绍地方民俗的同时,沈书枝对花草或食物的描写也处处体现着生活中的人情。她写喜欢梨树,却暗藏着一个小女孩对喜欢的男生的惆怅心事;她写映山红的美,那是一位老人特意去山里采得带给孙女的礼物;她写苦瓜之味,是小时候被父亲骗吃时的生气和终于也长成可以欣赏其味的大人的感慨。她写的不是一份乡村的植物学手册或风物志,而是一个活生生的村庄和它丰饶的审美生活史。
尽管沈书枝一直以“南方家乡“作为写作内容和抒情对象,但她在文章中传达的并非城乡对立的流行观念或是对农村图景消逝的缅怀,甚至“故乡”一词,她都会尽量避免使用。沈书枝认为,长久以来现当代文学书写故乡的传统和当下许多农村的现实,使这个词变得有些自然地指向“消逝”“乡愁”“再也回不去”之类的情绪。她希望自己做到的是不虚美,也不苦难化,风物与人情,其美好与艰辛,都在节制之中。
随着自身生活轨迹的变迁,北京可以说已成为沈书枝的第二故乡,其写作视角也开始关注到当下的城市生活。《拔蒲歌》中的最后一篇《安家记》是全书篇幅最长的文章,达三万余字。跟大多数“北漂“一样,作者也面临着租房买房、结婚生育等现实压力。然而沈书枝笔下的“安家“绝非成功的励志案例,它极其普通又极其现实与琐碎,它是城市化进程里的一个小小切片,又交错着许多年轻人的困境与梦想,使人读来五味杂陈、心有戚戚。
生活之流往往是泥沙俱下,波涛汹涌的,但沈书枝总是愿意小心翼翼地将相对清澈的、带着花瓣的那一捧呈现在读者面前。她的写作是认真生活的痕迹,也带给读者保持自我的勇气。《拔蒲歌》的书名,来自南朝的民歌《拔蒲》:“青蒲衔紫茸,长叶复从风。与君同舟去,拔蒲五湖中。朝发桂兰渚,昼息桑榆下。与君同拔蒲,竟日不成把。”沈书枝在书的序言中表达,很喜欢这名字中所包含的情歌意味,希望那种摇曳婉转的风致能够浸入书中。
新闻推荐
文/记者张丽华风湿病是生活中的一种常见病。风湿病包括哪些疾病,常见症状有哪些,发病原因有哪些,又应如何选择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