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一个有趣的人。汪曾祺先生就是这样的人。他是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师从沈从文先生。他的散文干净而传神,淡泊通透,虽然如话家常,字里行间却无不透露着他对生活细致入微的体察和含情脉脉的打量。他的名言“活着多好呀!”这是多么轻松、美妙的话哟,温柔中又带有强大的力量。这本《活着多好呀》(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8年10月出版)就代表了他的生活态度和文学追求。
这本书是“生活家”汪曾祺的散文集。所谓生活家,就是热爱生活、多才多艺、有趣之人。汪曾祺是一位生活家,他对生活非常热爱,平日里体察世间万物皆细致入微,活得有情有趣。写字、画画、做饭,明明是最平常普通的日常小事,他却深得其中的乐趣。一个平凡的景,经过汪曾祺的独特视角,便美得天真烂漫。汪曾祺说:“我希望我能童心常绿,我写这些文章的目的就是使人觉得:活着多好呀!”他留给世间的只有一种生活态度——不管在什么环境下,永远不消沉沮丧,无机心,少俗虑,兴致盎然地生活。
汪曾祺这辈子最讲究的是意境,他这种追求渗透到生活中的一颦一笑,即便是在逆境中也能寻出美来,自得其乐。在“文革”开始后不久,他曾被关进“牛棚”里,那段经历是不是犹如煎熬。他的回答却是“随遇而安”。“遇”,当然是不顺的境遇,“安”,也是不得已。所以,无论怎么看,这都是一个很别致的老头儿,是个在一地鸡毛中,也能够做到诗意栖居的大家,是个对人间烟火充满了世俗趣味的出世者。
汪曾祺写生活,幽默风趣又乐观积极,读来让人忍俊不禁,仿佛人人可爱,事事都可以玩味。他写文章只想“给人间送一点小小的温暖。”一花一木,一人一物,在他的笔下都是与众不同的,因为爱着这一切,他总能写出缱绻深情。“如果你来访我,我不在,请和我门外的花坐一会儿。”“它们很温暖,我注视它们很多很多日子了。它们开得不茂盛,想起来什么说什么,没有话说时,尽管长着碧叶。你说我在做梦吗?人生如梦,我投入的却是真情。”每当读到这样的语言表述,我都会被大师的丰富情感深深震撼,恐怕只有内心异常温柔且热爱生活的人,才能写出这样温润人心的文字。
汪曾祺写人生,人生实苦,他却给生活加了一层糖衣,在平常中找寻趣味与美感。他在《人之所以为人》一文中说:“人总要有点东西,活着才有意义。人总要把自己生命的精华都调动出来,倾力一搏,像干将、莫邪一样,把自己炼进自己的剑里,这,才叫活着。”他还说:“人不可以太倔强,活在世界上,一方面需要认真,有时候只能无所谓。悲哉。所以我常常妥协,随便一个什么理发店,钻进去就是。理发师问我这个那个,我只说‘随你!’便忍心把一个头交给他了。”一个有趣老顽童的形象跃然纸上,一个活得这样通透豁达的人儿,怎能不叫人喜爱他呢?
汪曾祺写美食,于极其普通的饭局中找到生机趣味,令人咂摸,跃跃欲试,即使随手写下“菜谱”,也充满了诗意。如“拌萝卜丝”是这样写的:“小红水萝卜,南方叫‘杨花萝卜’,因为是杨花飘时上市的。洗净,去根须,不可去皮。斜切成薄片,再切为细丝,愈细愈好。加少糖,略腌,即可装盘,轻红嫩白。临吃,浇以三合油(酱油、醋、香油)。”他在家做饭招待美籍华人女作家聂华苓夫妇,其中有一大碗煮干丝。只见“华苓吃得淋漓尽致,最后端起碗来把剩余的汤汁都喝了。”现代人喜欢看花花草草、植物、美食,热衷于展现生活的细节,汪曾祺的文字恰好就有这些。
著名作家铁凝说:“汪老带给文坛温暖、快乐和不凡的趣味。”汪曾祺一生颠沛坎坷,却写出了今人所没有的慢与闲。读他的书,会慢慢地感到,这位可爱的老人如一股清流,温暖人心——不管遇到什么环境,永远不消沉沮丧。是呀,活着多好呀!只有学会珍惜当下,珍惜所拥有的一切,生活才能活出滋味,人生才能有趣洒脱。
新闻推荐
西藏林芝嘎拉村用好“摇钱树”,“桃花经济”再升级 家家吃上“桃花饭”“旅游饭”
“美女下巴再抬一点!注意看镜头!”在西藏林芝市巴宜区嘎拉村桃花园内,一对新人在摄影师的“导演”下拍着各种姿势照片。嘎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