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市民在北京市门头沟区万佛园公墓祭扫故人。清明时节,北京市各陵园迎来祭扫高峰,市民们纷纷用鲜花、绢花祭奠已故亲友,文明祭扫渐成风尚。新华社发将骨灰葬入花坛,化作春泥更护花;将骨灰撒入大海,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将骨灰做成生命晶石,永久保存慰藉思念……近年来,花坛葬、树葬、海葬、晶石葬等生态安葬方式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中国网事”记者调查发现,受“入土为安”传统观念、生态安葬供给不足等因素影响,目前生态安葬方式占比依然偏低,需进一步移风易俗改变传统殡葬观念,增加优质生态安葬服务有效供给,加大奖补力度倡导民众选择生态安葬。
生态安葬渐成殡葬新选择
清明节前夕,一场公益花坛葬活动在广西南宁市青龙岗长安墓园举行,在庄严肃穆的仪式中,180具装在可降解骨灰坛中的骨灰,被安葬在花坛葬区内。2014年以来,这片花坛已经安放了超过1300具骨灰。
南宁市青龙岗长安墓园负责人陈福联介绍,除了花坛葬,墓园还推出了树葬、草坪葬、壁葬等生态安葬方式,生态安葬位置占比近50%,生态安葬受到越来越多市民的认可。
网民“rain”表示,“树葬我可以接受,骨灰上面种一棵树,这样孩子们既有地方悼念,也不会浪费土地资源。”“市民由原来的不了解,到如今认识到生态殡葬是现代文明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既能够保护生态、节约用地,又能够体现中华传统文化入土为安、天人合一的理念。”南宁市民政局局长黄菊如说,节地生态花坛葬的开展,让广大市民的殡葬理念逐步转变。
多因素制约生态安葬深入推进
记者调查了解到,虽然生态安葬方式渐入人心,但其远未成为丧葬主流,传统殡葬观念、产品服务供给不足等影响着生态安葬的进一步发展。
——传统殡葬观念需与时俱进。中国殡葬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上海理工大学教授乔宽元认为,在传统观念中,殡葬被纳入“孝”的范畴,厚葬意味着孝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入土为安、厚葬等思想,要在短期内改变非常困难。
——优质生态安葬设施和服务供给不足。网民“相信爱”认为,自己所在的城市公墓无法提供生态安葬服务,选择生态安葬需要去外地,影响了生态安葬的意愿。乔宽元等殡葬专家认为,一些地方的公益性公墓仅仅是骨灰埋葬地,环境堪忧,文化内涵缺失,对老百姓缺乏吸引力,使得老百姓宁愿选择经营性墓地或者散埋乱葬。
——部分商家不当引导亟待加强监管。业内人士透露,一些殡葬中介利用逝者家属尚处在悲伤中,趁机推销丧葬用品和墓地,并承诺一条龙服务,极力引导逝者家属选择传统殡葬。有的中介以选择墓地要看风水为由,向逝者家属推销“风水好”的高价墓地。“不法中介往往有较强的隐蔽性和流动性,打击难度较大。”南宁市殡仪馆党委书记覃忠武说。
据新华社南宁4月6日电
新闻推荐
扑救木里森林火灾牺牲的5名山东籍烈士魂归故里 当地干部群众沉痛迎接英雄骨灰返乡
据新华社电四川木里森林火灾扑救中英勇牺牲的5名山东籍消防员5日下午魂归故里,济南、滨州、临沂等地干部群众沉痛迎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