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言道:“人必有家,家必有训。”各家有各家的规矩,各家有各家的传统。尽管家训各不相同,但彼此之间却能形成交集,这个交集构成了中华民族优秀道德观念,是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表现。
所谓家风,也叫门风,是指一个家族代代沿袭下来的体现家族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格。浅显易懂地说,就是要有家训来进行家教;深层次的讲,就是传承一种育人的信念,传承一种为人处事的方式和原则。
家风家训既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共性,又有彰显家庭本色的鲜明个性。《国家》这首歌的歌词写得非常好:“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家。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是社会中最小的细胞,是组成国家的一分子。在每一个家庭里,家规、家训、家风是紧密相连的,只是意义上有细微的差别。家规是家庭订立的每个成员必须遵守的规矩、规则;家训是一个家庭对家人有指导意义的训辞;家风是指一个家庭形成的风气。另外还有家法,是指一家一族中管人的法度。家训,家规,家教,家法都是传承家风的最好教育。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传统的中国家庭非常注重门楣家风,重视庭训家教,讲究“国有国法,家有家规。”遵循“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不同的家庭,家风的呈现形式不尽相同,有的是有形的文字、为人处世格言,更多的是无形的言传身教,隐含于每个家庭成员的日常行为之中。古人关于家风的名言、警句汗牛充栋,为世人尊崇而广为流传的有:孔子对儿子孔鲤的庭训、诸葛亮的《诫子书》、陶渊明的《贵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朱熹家训》、周怡的《勉谕儿辈》、吴麟征的《家诫要言》等等,无不体现良好家风关于修身、治家、立世的思想光芒。
家风是传承道德的重要载体。对良好家风的传承,也是对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传承。历史上,许多名门望族留下了诸多脍炙人口的家风家训,但更多的还是出于平民百姓人家。许多普通人家用优秀的家风家训,培养出国家的栋梁。比如,唐朝的薛仁贵,宋朝杨门女将中的穆桂英,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等等。他们在家风传承中受到了良好教育,从小立下了精忠报国的远大志向。
好家风浓缩着华夏子孙几千年来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瑰宝,是涵养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正是因为这样,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曾发起了对家风研究的征文,刊载了大量知名人士、名家谈论家风的理论文章和名人实践家风的故事。国家监察部“风尚网”很早就开设了“家道”频道,其中就有家风的专题栏目,先后陆续刊发了大量的关于家风方面的文章和家风廉政方面的故事,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影响广泛,好评如潮。
我国是一个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大国,有4亿多个家庭,要使每个家庭创建和发扬良好的家风,教育好孩子,让后代能够担当起民族复兴,实现中国梦的重任,是一件长远大事。有道是:家风正则民风淳,民风淳则社风清,社风清则社稷安。家风育人于国于民都是功利千秋的好事,只要良好的家训不断传承,家风就会不断兴起,社会就会更加和谐,文明就会更加进步。
新闻推荐
街头鲜切水果,大家还是少吃吧 鲜切水果店卫生状况令人担忧,医生表示这类水果极易滋生细菌
▲在一家鲜切水果店内,一名工作人员叼着香烟摆放水果。鲜切水果店工作人员戴着手套玩手机。信息时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