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典故“断带为炷”,出自《新唐书》列传第十六:“尝按部,宿民家,灯炷尽,主人将续进,无逸抽佩刀断带为炷,其廉洁类如此。”另北宋部书《册府元龟》也有记载:“皇甫无逸,贞观中历同州刺史,每按部,家宿人家,遇灯炷尽,主人将续之,无逸遽抽佩刀断衣带以为炷。”
这里的炷,指的是灯芯。皇甫无逸巡视境内,期间借宿老百姓家,屋里的灯芯燃烧完了,他不想打扰屋子的主人家,怕给屋主人再添麻烦,于是抽出佩刀砍断自己的衣带作为灯芯。要说割一截衣带作为灯芯也是小事一桩,人们之所以将此事记录下来,流传于世,关键还是在于“断带为炷”背后的故事。后人用它拿来作为清廉官员的行为象征,是因为皇甫无逸是唐朝初年有名的廉臣。
皇甫无逸。字仁俭,出身名门,担任过御史大夫,后又任民部尚书,外任同州刺史,再后来改任益州大都督府长史,为唐朝重臣。唐朝初年的成都,战事刚刚平定,统治秩序尚未进入正轨,地方污吏横行霸道,老百姓苦不堪言。于是唐高祖李渊令皇甫无逸“持节巡抚之”。他到成都后,严明法纪,惩贪除暴,大量选用廉洁善治的官员,使蜀地很快由乱入治。不但如此,皇甫无逸对朝廷大员也严格要求。有一次,镇蜀将军窦琎宴请朝廷使者,并用绫罗绸缎行贿,被皇甫无逸发现,向朝廷奏报,免去了窦琎的官职。皇甫无逸以廉治蜀触犯了既得利益集团,那些人找不出他在廉洁操守上的瑕疵,就诬告他与大唐王朝的敌人有勾连。皇帝李渊识破了小人的阴谋,说:“比多谮毁,但以正直为佞人憎尔。”(《新唐书》列传第十六)表达了对皇甫无逸充分的信任。
皇甫无逸曾两度赴成都任职。“断带为炷”的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任职成都时。当时,皇甫无逸被任命为益州大都督府长史。任上,他十分注重自己的行为操守。除了在官府办事以外,平时闭门自守,家里不接待任何客人。
“断带为炷”的故事成为唐代清廉官员的行为象征,屡被后世引用。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编纂《六贴》一书,就将“断带为炷”列入“清廉”类目专门记述。清康熙皇帝亲自审定的《御定渊鉴类函》,设“断带为炷”专条,作为官员廉洁从政的行为借鉴。“断带为炷”故事还被编入当代廉政教育书籍,收入1990年出版的《中国古代廉政名言与廉政故事》、1994年出版的《中国历代廉政通观》、2012年出版的《中国廉政史鉴》等。
“断带为炷”的故事告诫人们,在任何时候都要做到慎独慎微,从小事小节做起,守住廉洁自律的底线。为官者更应如此,从政路上贵在自律。纵观历史,但凡真正成就一番事业者,无不是“断带为炷”的典范。明朝于谦在巡察河南返京时,人们买些当地土特产回京分送朝贵,他没有接受,还写了一首诗表明心迹:“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许多古代官员不贪一时之利的可贵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传承的宝贵财富。
有道是:“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话出自《韩非子·喻老》:“千丈之堤,溃于蚁穴,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后来广为流传,演变成为今天的一条哲理成语,深刻揭示了千里长堤虽然看似十分牢固,却会因为一个小小蚁穴而崩溃的道理,更是警示世人,事情的发展是一个由小到大的过程,当存在微小的安全隐患时,如果不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及时处理,就会留下无穷的后患。所以说,人人都应该有“断带为炷”的自律,只有像皇甫无逸那样“尽小者大,慎微者著。”(在许多小的事情上努力,才能干出大事业;能够在小事上谨慎,他的德行才能显耀)才不至于在人生的道路上迷失方向。
新闻推荐
新华社重庆4月8日电重庆动物园科普体验中心日前推出专门面向青少年的夜宿动物园研学营地项目,孩子们可以住在帐篷中,与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