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国内 有趣社会 今日国际 白话体育
新岭南 > 热点 > 多彩国内 > 正文

“中国话剧第一人”张彭春

来源:茂名晚报 2019-04-10 06:58   http://www.kcqsx.com/


梅兰芳与苏俄著名戏剧家梅耶荷德,后排为梅剧团导演张彭春,1935年摄于莫斯科。

“一切事情都是我筹备的。”1930年,梅兰芳访美,取得巨大成功,在《梅兰芳游美记》中,“梅党中坚”齐如山先生这样写道。

一般认为,正因齐如山“培养和扶持”,才成就了梅兰芳,双方合作20余年,号为“齐梅”。康有为大弟子罗瘿公曾说:“梅郎妙舞人争羡,苦心指授无人见。”甚至有人称:“没有齐如山,就没有梅兰芳。”

然而,访美归来后,齐如山与梅兰芳渐行渐远。

1935年,梅兰芳访苏,这是京剧走向世界的又一里程碑,齐如山却未同行。在《齐如山回忆录》中,齐依然声称“都是我筹备的”,自己“因他故未去”,只字未提此行担纲总导演的张彭春,在《梅兰芳游美记》中,齐也很少提到张彭春。

张彭春是“南开之父”张伯苓的小弟,中国话剧创作第一人和中国话剧导演第一人,被著名剧作家曹禺尊为恩师,曹禺曾说:“他(指张彭春)是第一个启发我接近戏剧的人。”张彭春还是“新月诗派”命名人。1948年,张彭春任联合国人权委员会副主席,参与起草了《世界人权宣言》。

由于种种原因,后人对张彭春了解不多,在齐如山的曲笔下,一段史实几乎被遮蔽。

写出中国第一个话剧剧本

张彭春(有时写为张蓬春)祖籍山东,1892年生于天津,是张久庵(教育家、戏剧家,擅琵琶,被称为“琵琶张”)的次子,兄长为著名教育家、创办南开大学的张伯苓。

张彭春比张伯苓小16岁,乳名“五九”,因出生时张久庵已59岁。张彭春继承父亲爱好较多,年长后被尊称为“九先生”。

1904年,严修与张伯苓创建私立敬业中学堂(南开中学前身),张彭春为第一届学生。1910年,张彭春考取第二批“庚款留学生”,成绩排名第10(平均67分),高于胡适(第55名)。张彭春与胡适、竺可桢、赵元任等71人同期赴美,1915年,获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后回国,在南开大学工作3年,再度赴美,拜在杜威名下,1923年获得博士学位。

张彭春学的是哲学与教育学,却喜欢戏剧,留学时常去百老汇观剧。一些版本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称胡适1919年发表的《终身大事》是中国第一部话剧作品,其实胡适在1915年2月日记中写道:“仲述(张彭春字仲述)喜剧曲文字,已著短剧数篇。近复著一剧,名曰:The Lntrnder(《外侮》),影射时事,结构甚精,而用心亦可取,不可谓非佳作。吾读剧甚多,而未尝敢自为之,遂令仲述先我为之。”

《外侮》用英语写成,讲述了富家唐氏三子腐化,几被外人夺去家产,幸被排挤到农场劳动的四子归来,才化解危机。该剧影射《21条》事。1955年,胡适重读该剧,仍万分感慨:“发现它有如情节剧式的警世寓言,每个人物都是一个样板。”

1915年,张彭春又用英语完成《灰色人》,并公开发表。

是中国第一位话剧导演

第一次留学回来后,张彭春任南开大学新剧团副团长,1916年,他将自己创作的《醒》搬上舞台,周恩来在剧中担任角色。但该剧被严修、张伯苓批为“稍失之枯寂,似于今日社会心理不合”,未能参加校庆公演。

1918年10月,张彭春导演了自己创作的《新村正》,刻画了一个坏事干尽的恶霸反而当上村正,愚昧的村民们还给他送上“万民伞”。剧作家宋春舫称该剧“把吾国数千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两句迷信话打破了”,胡适认为该剧标志着从文明戏过渡到话剧。

文明戏类似今天的小品,初期有京剧唱腔,对话用京白,后渐渐放弃唱腔,以口语对话,但仍取“明星制”,即靠个别演员即兴表演招徕观众,导演被认为是“多余的”。

张彭春则取西方话剧的“导演制”,他说:“我们剧团里面没有"明星",各个演员都是主角。”

“导演制”规范严格,南开学生、后被称为“电影皇帝”的金焰曾说:“彭春老师排戏严格极了……一进排演场,他什么都预先规定好了。无论是台词或是台步,甚至于台词的轻重音。这和我后来到上海参加田汉领导的南国社拍戏时可以即兴表演,演出时甚至也还允许自由发挥,完全是两回事。当时我想,看来张彭春是另有所师的。”

张彭春因此被认为是中国话剧导演第一人,陈省身先生曾说:天津值得骄傲的,在戏剧的萌芽时代,产生了彭春先生和弘一大师李叔同。

徐志摩说只有一个人在行

1923年9月,张彭春出任清华教务长,因喜欢泰戈尔《新月集》,给自己二女儿起名“新月”。徐志摩成立文学社后,迟迟定不下社名,张彭春以“新月”二字相赠,新月派即由此来。

1924年4月,泰戈尔访华,恰逢64岁生日,新月社排演了泰翁诗剧《齐德拉》,徐志摩、林徽因出演,梁思成任舞美,导演便是张彭春,徐志摩说:“我们几个朋友只是一般的空热心,真在行人可说是绝无仅有——只有张仲述一个。”

1925年,15岁的曹禺加入南开新剧。1926年,张彭春辞去清华教职,回到南开,排练《国民公敌》时,见曹禺身材矮小,便拉去充任女角。曹后来回忆说:“当时的风气,男女不能同台。我在中学时多半扮演女角色。”

没想到,天津军阀褚立璞误认为《国民公敌》剧名有“政治宣传作用”,下令禁演。1928年,为纪念易卜生诞辰百年,此剧改名为《刚愎的医生》,得以面世。“连演两天,每次皆为满座”。

1929年,张彭春又让曹禺在高尔斯华绥的《争强》中演董事长,并参与剧本改编,这对曹禺后来创作《雷雨》产生影响。《争强》的主题是工人罢工,曹禺将结尾改为资本家与工人握手言和,因张伯苓在美国曾遇煤矿工人罢工,家家没煤烧,他对学生们说:罢工太可怕了。

1929年12月,张彭春赴美讲学,临行前,将一套英文版《易卜生全集》送给了曹禺,曹禺老同学、学者杨善荃先生说:“是张彭春把曹禺培养出来的。”

梅兰芳总向着张彭春

1930年,梅兰芳访美。邀请梅兰芳赴美的是华美协进社。1919年杜威访华时,颇受中国大学生追捧,杜威惊叹:中国学生英文程度很高,美国学生汉语程度太差。便与胡适、张伯苓、梅贻琦、孟禄于1926年共同发起华美协进社。邀梅兰芳访美,因张彭春认为,美国人喜欢的歌舞剧,与中国京剧有相通处。

原计划安排在1930年9月至1931年5月之间,因此前百老汇剧场已被预订一空,但梅家坚持在2月,华美协进社反复去信解释,梅兰芳在美国影响力尚不到可以挑选剧场和档期的程度,但为梅算命的人认为,马年正月大吉。最后,“梅党”钱袋子、银行家冯耿光表示全程资助,不计票房,梅兰芳始成行。

梅兰芳到美国后,恰好张彭春在美讲学,第一场半官方演出,梅表演了《千金一笑》,结束后,张彭春去后台探望,梅问:“今天的戏,美国人看得懂吗?”张说:“不懂。因为外国没有端阳节,晴雯为什么要撕扇子,他们更弄不清楚。”

梅兰芳大吃一惊,握住张彭春的手说:“请您帮忙重新组织安排一下。如果我失败了,中国文艺界也没有光彩。”张彭春说他是南开大学派到美国来讲学的,无法陪梅巡回演出,梅兰芳马上托冯耿光找张伯苓,替张彭春请假。

张彭春根据美国观众的特点,将演出时间压缩为2个小时左右,重新组织了剧目,演出前,张彭春正装登台,先用英语为观众讲述一番剧情,并说:“中国京剧是古典戏剧的精华,只有最聪明而有修养者才能欣赏。愚蠢者则听不懂,他们是难以久坐的。”以防有人中途退场。

在巡演过程中,张彭春为梅兰芳大量介绍西方戏剧,拓展了梅的视野。齐如山与张彭春常发生争论,但梅兰芳总是采纳张彭春的意见。

与其他“梅党”成员不同,齐如山没正式工作,常年不离梅兰芳左右,难免夸大自己的作用。梅兰芳在《舞台生活四十年》里一直强调自己的新戏是“集体合作的热心朋友”编创的,齐如山只是“经常担任起草打提纲”的工作。

齐如山的最大贡献,在于让梅兰芳认识到文化修养的重要性,可与张彭春相比,齐的文化修养又明显不足,渐被梅兰芳疏远,所以齐如山在文章中刻意少提张彭春。

一生兴趣在现代化

1935年,梅兰芳访苏,邀张彭春助力,此时梅与齐如山已成陌路。

当时苏联刚“肃反”完,对外界反应极端敏感,故密集安排参观访问,希望梅兰芳等人能“充分了解”其建设成就,多说好话。由于梅兰芳不懂外语,所以相关人员特别注意张彭春说过的话,在档案中,记录了整整3页,据学者陈世雄先生披露,主要有5点,即:第一,认为苏联是“没文化的国家,缺少优秀的行政人员”;第二,批评“观众的衣着并不很好”;第三,批评“招待会官方色彩太重”;第四,抱怨“酒店对外国人的服务收费太高”;第五,批评“在每一门科学中都"贯彻"辩证唯物主义,而且所有的学者都是这样”。不过,记录者又做了补充,称张彭春后来在巡演过程中改变了自己的看法。

1948年,张彭春任联合国人权委员会副主席,参与起草了《世界人权宣言》,成功地调解争端,将儒家的观念也置于人权的框架中,人权委员会主席艾琳娜·罗斯福(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夫人)说:“张彭春给我们大家都带来了极大的欢乐,因为他具有幽默感,从哲学的角度考虑问题,几乎在任何场合他都能够引述机智的中国谚语来应对。”

1957年7月19日,因心脏病发作,张彭春逝世于美国新泽西州,终年65岁。

张彭春曾说:“个人三十多年来,有时致力于教育,有时从事外交,有时也研究戏剧,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所务太广。其实一切活动,都有一个中心兴趣,这就是现代化。”

(据《北京晚报》唐山/文)

新闻推荐

中国围棋天元赛决赛将打响

新华社南京4月9日电第33届同里杯中国围棋天元赛三番棋决赛将于10日在江苏古镇同里举行,挑战者范蕴若将向现任“天元”连笑...


相关阅读 

猜你喜欢
评论(“中国话剧第一人”张彭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