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关注儿童食品质量□本报记者简锦仪文/图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待食品无论从口味还是安全方面,都越来越注重,尤其对于小孩子的食物,更是精挑细选。记者走访市场了解到,目前市面上的儿童食品,包装有备注“儿童食品”的特别好销,很多家长认为这类食品品质更好,更适合小孩食用。事实上,对于3周岁以上的儿童,我国还没有专门的食品安全标准,很多所谓的“儿童食品”,成分也与一般食品并无不同,甚至并不适合儿童食用,“儿童食品”或只是噱头。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3名受访儿童家长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4.8%的受访家长更倾向于给孩子购买有“儿童食品”字样的产品。45.0%的受访家长对市面上的“儿童食品”不放心。74.6%的受访家长希望建立“儿童食品”监测、检测和预警机制。
“儿童食品”比普通食品贵许多
“我也不知道这些标注"儿童食品"的食物是不是很好,但我相信标注了的应该比其他普通的食物更适合小孩子,所以我基本都是挑有标注"儿童食品"的食物来买给小孩吃。”刘女士的小孩6岁了,但她依旧维持前几年小孩是婴幼儿阶段那时候的挑选习惯,尽量买专门针对小孩子的食物,比如面条、麦片、牛奶、酱油等,因为这些食物制造商一般会宣称专门添加了一些孩子需要的营养元素,她感觉放心一点。
调查显示,86.2%的受访家长表示平时给孩子买食品时,会特意关注标有“儿童食品”字样的产品。84.8%的受访家长更倾向于给孩子购买“儿童食品”。
然后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同一样东西,标注“儿童食品”的食物明显比普通食物贵,价格高出两三倍有多,像一瓶150毫升的儿童酱油价格是三四十元,而一瓶500毫升的成人酱油约在20多元。虽然价格高昂,而外包装上以“儿童食品”或“低盐”“低钠”为卖点,也引得爸妈们慷慨解囊。不过记者发现,不少儿童食品的含钠量“超标”,甚至有些儿童食品的含钠量,比成人食品含钠量还要高。消费者李女士也表示,广告就说得很好,但是看包装背部的营养表却没有广告所说的成分和含量,反而跟大人平时吃的差不多,孩子吃了也看不出啥效果”。
不少家长对“儿童食品”并不放心
调查显示,针对当前市场上的“儿童食品”,45.0%的受访家长直言不放心。
育有一女的黄先生表示,近年食品安全问题频出,虽然总体比以往好,但还是不太放心,现在每次买食物都会在包装上左看右看,当然,也没看出什么名堂。尤其是买小孩子食品的时候,更加谨慎,生怕买错什么,尽管也是挑"儿童食品"来买,但也不是百分百放心,毕竟现在的虚假宣传太多了。”
现在市面上的“儿童食品”存在哪些问题?调查显示,在受访家长看来,加入食品添加剂过多(61.0%)是最大的问题,其次是夸大功效、虚假宣传(58.9%),然后是价格畸高(50.5%)。
中国食品商务研究院研究员朱丹蓬接受相关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儿童食品”缺乏相关标准。“国家并没有给"儿童食品"一个标准,生产端基本上都是以企业标准作为产品的生产标准,消费端只有保护儿童的意识但没有专业的甄别知识,只靠消费者来辨别是有困难的。这也给了企业很大的自由空间,造成了"儿童食品"成为很多企业实现产品差异化、追求高毛利的手段,形成了一种乱象”。
要保障“儿童食品”的安全性,调查中,74.6%的受访家长希望建立“儿童食品”安全监测、检测和预警机制,61.8%的受访家长建议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对不利于孩子健康的“儿童食品”强制下架,58.1%的受访儿童家长希望能规定“儿童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和剂量。
“儿童标准”有待明确
据了解,目前针对儿童的专属类食品国家并未出台具体标准。而儿童酱油外,儿童榨菜、儿童面条、儿童水饺、婴幼儿零食等也多停留在“少盐、少糖”等字眼上,而实际成分列表中的各类添加剂并不在少数。对于消费者而言,外包装或广告词俨然成为其获取产品信息的最大来源,关注和比对具体成分者少之又少。
为达到消费者的认同和购买,不少商家更是在儿童食品包装上玩起“文字游戏”。比如“无蔗糖”和“无添加蔗糖”就是两个概念。而对于成分的描述中,有的单位是“每100ml”的含量,有的是8ml,有的是15ml。此外,在一些电商平台中,有的产品标明了钠含量,有的没有标明,询问客服,客服也给不出成分表。
近年来,从立法上健全儿童食品法律标准的呼声越来越高。有食品专家建议,在《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增加儿童食品相关条款,包括对儿童食品的定义、儿童食品标准、生产加工条件、标识标签、市场监管、法律责任等做出明确规定。通过完善儿童食品法律体系,为儿童食品监管执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新闻推荐
“刷单就能赚快钱,日赚两万元不是梦”,很多人经常收到这样类似的短信,或者在网上经常看到这样令人心动的字眼。如果抱着一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