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效仁
2019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将于4月29日开幕。北青报记者日前探访世园会四大核心场馆之一的生活体验馆时发现,这里就像是一个开放的北方村落,参观者在这里可以感受传统农耕文化,参与各种与园艺生活相关的互动体验,了解最新奇的园艺跨界产品。
生活体验馆的趣味性在入口处就开始显现,这里有一片开阔的麦田,开园的时候预计麦子能长到15公分左右,在整个162天的会期当中,参观者可以看到农作物生长、成熟的全过程,感受到春耕秋收的快乐。(4月12日《北京青年报》)
笔者以为,该生活体验馆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趣味性,更在于农耕文化对观者家园情怀的浸润。要在乡村振兴中保护农耕文化,在民族复兴中弘扬农耕文化,无疑期待更多这样的体验馆,期待城市展馆有更多的农耕文化展示,对于市民特别是城市娃来说,尤当如此。
农耕文化堪称中华民族的根文化。以渔樵耕读为代表的农耕文明,不仅是炎黄儿女生产生活的实践总结,更是代代传承绵延至今的文化形态。其中应时、取宜、守则、和谐、勤劳、感恩等构成着农耕文化的核心要素。“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既摹写了农民农事的艰辛,又蕴含浓郁的感恩情愫。
事实上,农耕文化亦成了国民的精神乐园。遗撼的是在工业化、城市化、网络化春风扑面的今天,传统村落、生物物种包括耕种方式及传统技艺正加速消亡。曾经代表着乡村自治的乡贤乡俗等,也一并流逝一去不复。正逐步消失的农耕文化,让人们的乡恋和乡愁,都无法寄托和安放。
前几天,《培养出18位博士硕士“状元村”,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媒体的一篇深度报道,引发一片唏嘘。山东泰山脚下的洼里村作为远近闻名的“状元村”,40年来走出了9位博士、9位硕士,以及将近60位大学生。然而,这些在城里做了教授、公务员的后生,却无法反哺更多,也无力阻止故乡的空心化。
对于一些乡村来说这种凋弊是必然趋势,非人力可挽回。可农耕文化的失落,委实是值得国民共同忧虑的课题。
要切实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推动优秀农耕文化遗产合理适度利用;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就不只需要保护好传统自然村落、地理标志品牌、非遗文化古存遗迹以及节庆文明,亦需在城市设更多农耕文化的展览馆、博物馆、体验馆,让市民特别是青少年了解中农耕文化和优秀传统,使更多国民找到精神原乡,可谓多多益善。
在都市各种展馆林立的时下,农事农耕文化的展览和体验仍十分鲜见。当然,要回归自然、守望家园、莫忘乡愁,留住农耕文化根脉,任重而道远,非一日之功一馆之功也。
新闻推荐
题记:家乡最美,美得醉人。美在春风氤氲的桃红李白,漫山遍野的桐花如雪。在每种花树深处,都潜藏着一段温暖的故事。桃花:依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