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昌俊
一张黑洞照片的版权问题,将自己推向舆论的“黑洞”,这是视觉中国始料未及的。视觉中国在相关版权维护上的行为到底存在多大问题,还有待相关部门给出权威界定。但从各方的“爆料”和解读来看,视觉中国此番“折戟”,恐怕难说无辜。
约等于图片版权“中间商”的视觉中国,其商业模式应该并无“原罪”可言。不过,这种商业模式在具体操作中是否越过了正常边界,却留有不少疑问。比如,明明不拥有像黑洞这类照片的版权,却利用信息不对称,照样搞收费,这显然从法律和诚信上难以站住脚。更让公众好奇的是,这种“鸠占鹊巢”的行为,是否仅是偶然为之?在视觉中国的资料库里,还有多少这样未经授权却对外收费的照片?更进一步,是否如一些人所质疑的,视觉中国把一些很难界定版权归属的“无主”图片也打上水印据为己有?
另外,拥有版权,收取合理的版权使用费天经地义,但也得讲究信息透明。而从不少自媒体倒的苦水来看,一些图片是因未见相关信息告知情况下的“误用”而被索取高额赔偿。既没有清晰的版权信息提醒,又无“明码标价”,一定程度上就有“钓鱼式维权”嫌疑。
必须承认,围绕视觉中国的版权争议,也有多个维度。如在一些摄影师看来,视觉中国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不错的中介平台,只要上传图片或签约,就可获得相关版权收益。这是好事,这种模式也应是大势所趋。因此,此轮风波中,一些摄影师力挺视觉中国的积极“维权”。但与此同时,也不乏摄影师反映,他们与图片公司签约的权利可能并不对等,比如获得的实际版权收益可能与公司索赔的额度相差较大。这也说明,以视觉中国为代表的图片公司,或的确找到了一条具有前景的版权生意之道,但其中的规范,无论是之于上游的摄影师,还是下游的使用者,都可能是不足的。
置于当前版权保护的现实生态之下,视觉中国风波事发突然,却有一定必然性。一方面,的确有不少自媒体甚至传统媒体在图片的使用过程中,对于视觉中国的强势维权方式感到不适。这里面倒未必是因缺乏版权意识,更可能是在版权信息不对称的大背景下动辄遭遇高价索赔,难免让人有“被钓鱼”的不公平之感;另一方面,自媒体图片使用的确存在太多不规范之处,亟待更有效的引导,在版权保护与必要的共享、开放之间,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因此,此次围绕视觉中国的公共讨论之于版权保护水位的提升,应该是利大于弊的。如在经历最初对视觉中国的“讨伐”之后,舆论场上也涌现出更多专业分析,这既利于厘清事件中的是非对错,避免情绪化站队,也是在向社会普及版权保护的常识。无论对于强化社会的版权意识,还是澄清相关法律误区,都可谓是好事一桩。
当然,总结起来,此事有几个讨论原则也需明晰。一,谴责视觉中国的不规范维权或说“经营”模式,并不等于否定版权保护;二,有关讨论,不宜过于泛化,坚持就事论事,以相关版权法律为准绳,才是理性之态。
新闻推荐
□钟芳窗外的杏花开了。清晨散步,从树下经过,一阵幽雅的清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脾。抬头一看,湿润的雨雾中,如云似霞的杏花正悠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