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出自宋朝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朱熹的劝学诗《偶成》。可以说“一寸光阴不可轻”也诠释了季羡林先生的一生。
季羡林先生“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是国际著名的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散文家、国学家、史学家、教育家。一个人一生要有多少精力,有多少天赋才华,才能在这么多领域深钻深研,并成绩斐然?在《一寸光阴不可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1月出版)这部文集里,所有的问题都有答案。
本书收录了季羡林先生从童年到少年意气风发,再到青年留德学术研究发轫,以及择一事,终一生,六十年皓首穷经,深研学问的回忆文章。书中告诉我们,其实,从初入学堂,到中学阶段,季羡林并没有表现出过人的才华,而少年顽劣却是可见一斑。半玩半读书,不爱课本爱闲书,和同学一起捣乱,被珠算老师用戒尺打手心……桩桩件件,和普通顽皮孩童并无二致。
要说季羡林人生的第一次发轫,可归结到少年的虚荣心。在高中的第一学期末,他考到了班集甲等第一,且成为全校唯一平均分数超过95分的人,受到当时山东大学校长、前清状元王寿彭的表彰,还得到了状元公亲书的一幅扇面和一副对联。可以说,这次受表彰,让季羡林一下子丢掉了当年担心自己底子差,不敢报考重点中学的自卑心理,开始扬眉吐气。人的成长,都有不同的机缘,那些来自他人的肯定和鼓励,往往便是成长的催化剂。当优秀成为一种习惯,并在学习中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天赋才华,学习就成了一种乐趣。
好的成绩,并非无源之水,季羡林在书中坦言,假如不是在中学读书时作文得到一位国文老师的点化“欲作花样文章,非多记古典不可”,恐怕在以后的写作中还要陷入浮于语言表面的虚浮之中;而他用英语写作的根基,也是来自中学时期一位能写地道英文的老师。这位老师并不改动季羡林的英语作文,而是依照季羡林所要表达的原意,用标准的英文再写一遍。有师如此,夫复何求?其实无论何时何地,遇到能够点拨自己、指引自己的先辈、老师,都是人生最宝贵的机缘。
季羡林的青年时光博学多识,他学古文、学英语、学逻辑学、学诸子经文、学历史地理,涉猎之广令人观止,钻研之深让人感佩,在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正是季羡林“九层之台,起于垒土”的知识进阶之路。这些知识,看似并不搭界,但在融会贯通之后,总能形成如江河一般的回响,相互滋养渗透,令其在不同的知识领域纵横有余,触类旁通。
令季羡林真正走上学术道路的,是在清华期间听陈寅恪先生讲“佛经翻译文学”和听朱光潜先生讲“文艺心理学”,这两位学问如海一样深沉的学人,不需要讲义,出口自成锦绣。陈先生之课,听来“令人顿生石破天惊之感,仿佛酷暑饮冰、凉意遍体,茅塞顿开”;朱先生之课,在课堂上引东证西,或引西证东,触类旁通,头头是道。有这样的学术启蒙老师,确是人生之幸,在得遇这样的老师之前,让自己变得足够优秀,也是每一个青年学子应该做的事情。
还有就是季羡林的学习方法很是值得我们借鉴。即使是异常聪慧、博闻强记,他也常常要为学习好一堂梵文课精心准备一周,遇到不懂的问题,生僻的语法、单词,也不是立即找教授请教,而是自己翻阅字典甚至是典籍。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就记录起来,问题集中多了,在以后的学习时处处留心,总有醍醐灌顶,一通百通之时。试问国内的学子,在听课前,有谁下足了这样的准备功夫?可以说,“一寸光阴不可轻”是季羡林先生取得辉煌成就的唯一妙方,不论是在经历不平,遭遇劫难之时,还是上顿下顿口粮不济,经济陷入窘境之时,他都不曾辜负时光,今天的我们,若能像季羡林先生那样,择一事,终一生,在自己选定的道路上奋力前行,相信每一个人都能将梦想绽放成春华秋实。
新闻推荐
门越开越大,路越走越宽 我国一季度外贸稳定增长释放积极信号,成全球贸易运行“稳定器”
外贸有着中国经济“晴雨表”之称。海关总署12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在周边主要经济体出口出现下降的背景下,我国一季度外贸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