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在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一名选手参加第18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罗马尼亚赛区决赛。
1
2
3
4
5
连日来,第十八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的全英大区赛、罗马尼亚赛区、孟加拉国赛区、蒙古国赛区等纷纷举行决赛,将全球学习汉语热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汉语桥”比赛自2002年开赛以来,已吸引130多个国家的100多万名青年学生参赛。
“各种颜色的皮肤各种颜色的头发,嘴里说的念的开始流行中国话”,用这句歌词来形容当下正席卷世界多国的“汉语热”,一点都不过分。目前,除中国之外,全球学习使用汉语的人数,已超过1亿。世界各国如火如荼学汉语潮流的背后,都有哪些因素?汉语在全球范围内的走俏,又能给广大华人带来哪些机遇?
学汉语潮流正当时
——“孔夫子”的话越来越国际化
从2016年开始,南非政府将汉语作为第二外语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三年来,汉语教学试点在南非部分中小学顺利启动。继南非之后,毛里求斯、坦桑尼亚、喀麦隆、赞比亚等非洲国家,也纷纷将汉语纳入了自己的国民教育体系,非洲大陆的“汉语热”正持续升温。
相比非洲大陆,邻近国家的“汉语热”仿佛更胜一筹。2018年11月17日,泰国孔敬大学孔子学院组织了全年最大规模的YCT汉语考试,5133名学生冒着35摄氏度的高温参加。2019年3月,印尼在雅加达及其他15个城市的分考点,同时进行全国汉语考试,共有6000余名考生参加。
在越南,在网上追中国电视剧,已经成为年轻人生活的重要部分。许多人为此通宵追剧,甚至专门报辅导班学汉语。近些年,日本媒体也不断报道“世界看向中国”的话题。截至2018年末,日本累计赴华留学人数超过24万人,且这一数字还在迅速增长。
此外,包括俄罗斯、澳大利亚、爱尔兰等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把中文纳入了中小学考试或高考。2019年2月23日,在王储穆罕默德·本·萨勒曼结束访华之际,沙特阿拉伯宣布,将汉语纳入沙特王国所有教育阶段的课程之中,以使该国教育更具多元性。
为啥汉语这么热?
——“中文是一块敲门砖”
经济强劲——风靡全球的“汉语热”,源于中国经济的强劲,也体现了外界对中国未来发展普遍看好的内在逻辑。美国金融大鳄罗杰斯曾说:“我这辈子最好的投资,就是让女儿学中文。”
为了更好地学习中文,来自荷兰的Thom选择到中国复旦大学进修。“中国的经济很强,说不定以后我还要和中国人谈生意,如果能够掌握当地的语言,是非常有用的。”
文化壮大——汉语能够持续“发热”,也归功于中国文化的壮大。不少外国人出于对中国文化的喜爱,才走上学习汉语之路。他们爱汉语,更爱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如今,“到中国过假期”已逐渐成为正在学习汉语的外国学生的新选择。上海暑期学校吸引了来自世界上百个国家和地区的数百名外国学生,在语言课堂教学的同时,让外国学生体验太极拳、剪纸、民乐、厨艺、绘画、书法等传统的中华文化。
科技领先——“汉语热”背后的支撑,还包括中国领先的科技。“就科技方面来说,中国已处在领先的地位。因而,我觉得学好这门语言,是对我的未来一个很好的投资。”一名想要学习汉学的外国学生称。
血脉相承——对于来自华裔家庭的孩子来说,学汉语还意味着对自身血脉的追寻。荷兰中文教师Jessica自己就是中荷混血儿。“由于我妈妈是中国人,小时候经常有人问我会不会说中文。但我在家经常说荷兰文,对中文一窍不通,因此,在高中毕业后,我决定学习中文。通过在莱顿的中文训练,我之后在中国呆了一整年。”
“汉语热”带更多国人走出国门
——四海皆兄弟,天涯若比邻
对于众多会中文的海外华人来说,“汉语热”为他们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和工作新机遇,包括但不限于中文教师、保姆等。
2019年3月,国家汉办发布的一则月薪高达3万元人民币(16000迪拉姆)的阿联酋中小学汉语教师招募信息,在全社会引发热议。
随着汉语在全世界的炙手可热,让不少中国人寻求在海外教中文,对汉语教师资格证等趋之若鹜。尤其中国在海外的留学生,更是钟爱有加。
据IPA对外汉语福建考务中心负责人介绍,与以往留学生常做的端盘子、收银、店员等兼职相比,“考证”后到汉语培训机构当老师或者当汉语家教,收入更可观,也能让留学生更好更快地去与当地人交流,扩大交际圈。
此外,据BBC中文网报道,英国最大的雇主组织——英国工业联合会发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拥有外语技能的员工大受雇主欢迎,其中,汉语人才备受热捧。而在最受雇主欢迎的外语中,汉语的欢迎度达到31%,成为除欧洲语系之外最受青睐的外语。
“汉语热”架起友谊桥梁——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南非前总统曼德拉曾说:“如果你用别人能理解的语言与对方谈话,你的话会进入对方的头脑。如果你用对方的母语与之谈话,你的话会进入对方的心灵。”
“汉语热”的缩影,其实反映了各国人民通过学习汉语,进一步了解中国、深度融入中国“朋友圈”的迫切愿望。汉语不仅成为人们沟通的一种媒介,更成为联通各国民众心灵的文化桥梁。
正如中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在第18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全英大区总决赛上所说,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尤为重要,文明与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愈显必要。语言就是我们沟通交流的工具,就是帮助我们理解差异性、坚守共同性,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基石。只要我们不断跨越语言的障碍,就能达到增进了解、凝聚共识的新境界。
来自吉尔吉斯斯坦的姑娘努勒表示,她会回到比什凯克当一名汉语老师。“在我们国家,想学中文的人越来越多了。”
谈到中国的发展以及与周边国家的互联互通,努勒认为,这对包括吉尔吉斯斯坦在内的中亚国家,是有着积极意义的。“中国从不是只想着自己,中国知道,如果邻国也发展得很好的话,倒过来也会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积极的帮助。”
“一带一路”朋友圈越来越大
汉语之花
在沿线绚丽绽放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海外青年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学习汉语并继续深造。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日渐深入人心,“汉语热”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也持续升温,当地民众对中国文化的兴趣有了进一步提升。
教育部12日公布2018年来华留学统计情况,共有来自196个国家和地区的492185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在全国31个省(区、市)的1004所高等院校学习,比2017年增加了3013人。而在教育部2017年统计数据的来华留学统计数据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就已高达31.72万人,占总人数的64.85%,增幅达11.58%,高于各国平均增速。
据国家汉办官网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67个国家已将汉语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全球150个国家设立了531所孔子学院和1130所孔子课堂,学员超过200万人,主要集中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近年来,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和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的推进,一大批中国企业和项目落地巴基斯坦,为当地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中巴两国各领域合作不断深化,也提升了巴基斯坦的“汉语热”。2014年2月,中巴双方签署了合作设立费萨孔院的协议。2015年2月揭牌以来,费萨孔院从7个班200名学生,发展到2018年的83个班2702名学生。目前,费萨孔院共有7个教学点,注册学员累计7600余人,汉语水平考试考生近6000人,共举办文化活动59场次,吸引2.6万余人次参加。
汉语热的背后是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日渐提升。学生们选择学习中文,是看好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一带一路”的前景。中国的发展也将会为学习汉语的学生提供更多发展空间和机会。
时代在变化!
起中文名成新风尚
李多福、郭娴、马文龙、卢佩思、杜秀雅……在海外,当你听到这一连串的中文名字时,你会有何感想?
对海外生活的华侨华人来说,面对这些人名或多或少会产生“同根同源”的亲近感。然而,这些名字都不属于中国人,而是外籍人士起中文名的成果。
在2018年的旧金山的教育委员选举中,最终当选的“高励思”、“莫力加”和“卢佩思”三人,以及选民选票上出现的“陈嘉澄”“李智灵”“马文龙”“石美亚”和“崔伟纳”五位参选人都不是华人,但是名字看上去像极了华人。
时代在变化!起中文名成为一种新风尚。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放弃了从英文直接音译来的名字,开始给自己起了一个像模像样的中文名字。
海外名人起中文名原本是西方汉学家们的“专利”。被称为“头号中国通”的费正清就是其中一位。
1932年初,20多岁的约翰·金·费尔班克带着好奇的目光来到中国,想用自己的眼睛为美国人还原一个真实而美丽的东方古国。他融入中国社会的第一步,便是请好友梁思成取了“费正清”这个名字。最终,世界也因为“费正清”这个中文名记住了他。
政治人物取中文名字,并不少见。像澳大利亚前总理KevinRudd为自己取名陆克文;美国前驻华大使JonHuntsman取名为洪博培以及前美国国务院副发言人AllenRomburg的中文名字叫“容安澜”等。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市场地位越发重要。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领袖包括跨国公司的全球总裁,也开始取中文名面对中国媒体和公众。
郝睿强是德国西门子公司中国区总裁RichardHausmann;高平是前加拿大旅游局驻京代表处的首席代表DerekGalpin;江森海是南锣鼓巷创意店“创可贴8”的英国主人DominicJohnson-Hill。分析称,CEO“入乡随俗”小小中文名字里蕴含着丰富的“本土化”想象空间。
组图说明:
1.4月12日,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圣彼得堡赫尔岑国立师范大学汉语系的学生阿纳斯塔西亚·布拉赫马诺娃在比赛中表演京剧。
2.4月6日,在英国伦敦,获得二等奖的来自利兹大学的詹姆斯·霍姆斯(家松)进行才艺表演。
3.在古巴哈瓦那大学孔子学院,一名读者阅读《关于中国100问》一书。
4.4月6日,在英国伦敦,获得特等奖的来自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的格雷戈·鲍尔(博智)进行才艺表演,他将代表英国赛区前往中国参加全球复赛及决赛。
5.塞内加尔达喀尔大学孔子学院的学生在听写汉字。
文/综合新华社、中新网、一带一路官网
图/新华社发
制图/曾咏贤
新闻推荐
编者按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联合开展的调查《中央要给基层减负,你怎么看?》持续引发读者网友讨论。一些来信来稿反映了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