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半月谈》刊文指出,在各地乡村振兴实践中,农业供给侧改革成为一个重要抓手。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为农村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但与此同时,普通农户在土地上收益较少,多依赖外出打工挣钱,农民主体地位如何体现成为难点。还有一些专业大户反映,虽然每年收入可观,但寻找接班人成难题,后代们不愿意留在农村是普遍现象。年轻人不愿意从事农业,农民和农业地位低是很重要的原因。农民不仅需要产业振兴、口袋里有钱,更需要受到全社会的尊重。
专业大户的后代为什么不愿意接班?很多人会以为是钱的问题,但事实上当农业专业大户并不比在城市打拼挣得少。比如,福建省南平市顺昌县洋口镇的脐橙大户廖万明,一年卖橙子收入十五六万没问题。加上种的蔬菜,一年收入超过20万元。但尽管“管理柑橘树并不麻烦,收入非常可观”,他的孩子还是宁可在城里每个月拿三四千元,也不愿意回家种柑橘。同样,同镇的另一个脐橙大户肖森官,虽然年收入三四十万元没问题,但儿子就是不愿意接班,“说了好多次,人家说宁可不要这几十万元,也不回农村受罪”。
单以上面例子看,尽管含金量颇高,农业专业大户的事业似乎不受待见,晚辈不愿意接班。但事实上,二代不愿接班是个普遍性难题,很多企二代同样不愿意接班(绝大多数的企业都位于城市),有的嫌弃父辈的企业太传统,没有发展前景,有的则是志不在此,更愿意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但晚辈不愿意接过父辈的事业,除情感上可能让家长有些接受不了外,本质上只是个体的一种选择,并无原罪。从另一个方面说,作为专业大户的父辈希望后辈接棒,展现的是一种朴素的情感,同样没有可以指摘的地方。
常言道“强扭的瓜不甜”,在专业大户后代接班问题上最好的态度是相互尊重,但这并不等于就该采取“佛系”态度,对后辈不愿接班的种种问题听之任之,更多地应该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反省可以改进完善的地方。比如,为什么回农村等于“受罪”?可能原因是农业仍沿用传统的劳作模式,以力气活居多。这是否意味着农业的科技化、机械化程度不高?另外,对于一些重体力的劳动是否不必事必躬亲,而是通过“花钱”购买服务来解决?
日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部门正式向社会发布了13个新职业信息,农业经理人位列其中。这无疑释放了尊重农业专长人才的积极信号。需要看到的是,“有位”与“有为”相互促进,农业农村要更有吸引力,无疑需要练好内功,推动农业农村转型,比如推进种养环节的产业融合、在加工环节延伸产业链、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等等。回归到农业专业户的接班问题上,正确的做法就是选择对的人。比如,肖森官就在考虑让农业学院的大学生接班,因为“他们懂技术,也比较热爱农村”。而某种程度上,打破家族经营观念,引入专业职业经理人,正是涉农产业升级的关键诱因。(胡一刀,时评人)
新闻推荐
魏文彪近日,西安女车主坐奔驰引擎盖维权一事引发热议,其口中的15200元金融服务费成为焦点之一。4月14日晚,梅赛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