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东锋
一篇回应自己缘何未上“2018年中国童书作家榜”的长微博,却成为抨击童书进校“潜规则”的炮轰文章,“童话大王”郑渊洁再次证明自己并不只是会讲童话。郑渊洁晒了自己的税单,言外之意依照版税收入自己并非不够资格上榜,之所以拒绝参评,是因为“中国的童书销售泡沫极大,甚至和不法行为有牵连”,并点名质疑榜单靠前的北京大学教授、2016年获得安徒生奖的曹文轩“打着讲课的幌子非法进校兜售童书”,结果一石激起千层浪。
在商言商,作家和书商一定程度上说算是利益共同体,双方联合推销作品,本无可否非,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所谓签售会、读者见面会等,大抵就是推广的一部分。至于童书作家进校园,与学生交流、给孩子们讲故事、培养孩子们的阅读兴趣,也不失为丰富课堂形式的重要方式方法,学生们期待,家长们也不会反对。可童书作家进了校园,不仅仅是为了讲故事,而是变相配合书商兜售作品,由此演变成书商、作家与学校三方合谋的“精准营销”,往单纯的学校教育里掺杂商业的沙子,就不能只当笑话或者八卦来看了。《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五条明明白白地写着:“学校不得违反国家规定收取费用,不得以向学生推销或者变相推销商品、服务等方式谋取利益。”究竟郑渊洁所列举的现象是否属实,在多大程度上存在,教育部门有必要查一查。
无论童书的书商还是学校,不可能不懂义务教育法。反映到现实中,一些组织者在举办作家进校园活动时形式很“严谨”,足以把征订变成了“潜规则”。正如郑渊洁长微博所列举的那个童书作家进校园例子,一方面学校下发的书单末尾写着“自愿征订”“不强求,绝对自愿”,以示没有强制的意思;另一方面又称“有意与作家面对面交流、签名的孩子,请提前征订作家作品”,组织所谓的书签设计比赛,用意不言自明。更重要的是,不管他们有没有意识到,学生之间本身就存在群体压力,倘若一个班级绝大多数人买了书,没买的孩子就有可能成为特例;而对于很多家长来说,即便是背地里抱怨,然而又不能不“积极支持”学校的活动。由此可见,即便校方只是出于丰富学生课堂的考虑,并未从中得到直接的经济利益,但如何组织好类似的活动,需要进一步规范。
学校是教书育人之地,理应是一块纯净之地。然而,透过郑渊洁的“炮轰”,那些滥用学校在学生和家长心目中应有的角色和地位的现象,不能不令人警醒。近的是“童书进校”,早前已有充斥着广告和不良信息的学习类APP在校园泛滥,归根结底都指向了学校该充当什么样的把关人角色问题。对于后者的治理,前不久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严禁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的通知》,明确了“凡进必审”“谁选用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责任原则,“童书进校”有无必要参照这样的举措,值得探讨。当然,我们也期待,童书作家也好,知名人物也罢,还是要爱惜一下羽毛,对书商组织的这种活动多一点敢于“说不”的鲜明态度。
新闻推荐
浙江省绍兴市中级人民法院22日一审宣判了一桩发生于1998年的抢劫杀人案。作案21年后,被告人王某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