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河北的王女士近日反映,去年她坐月子期间,花1.8万元钱在当地请了一位“金牌”月嫂,然而所谓的“金牌”月嫂却名不副实,服务质量令人不敢恭维。据记者调查发现,有些月嫂仅培训23天便可拿到“金牌”证书。
“金牌”的含金量高不高,须用专业服务质量来说话。靠着名不副实的“金牌”证书来招揽生意,说白了,就是对消费者的欺骗,最终也必然会被消费者抛弃。月嫂市场乱象反映出相关方面的监管还存在漏洞,应进一步完善制度、规范市场;对于涉嫌造假的培训机构要给予严厉惩罚,对于月嫂也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并着力提高其服务技能,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颜庆雄/图 赵鑫/文
新闻推荐
近年来,很多“网红书店”以高颜值吸引了一大批粉丝。但在大批走进“网红书店”的人眼中,书不是重点,拍照才是:找角度,摆POSE,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