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霍伟杰
有人认为95-05后是富足的一代,也是孤独而焦虑的一代,他们是移动互联网的“原住民”,成长于物质富足的年代,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但是他们又处于持续的孤独和焦虑之中。据记者调查,不少青年对于虚拟社交的依赖越来越高。如今95后在虚拟社交圈内已衍生出一系列如“语C”等的新型社交方式,表情包的广泛应用同样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相比人现实生活中的人情世故,年轻人似乎更希望在网络世界中寻求陪伴感。
新社交形式深入95后圈子
语C、Pia戏、扩列、养火、PARO、扩列、CQY……对大部分年龄稍大的人来说,这些名词可能比较陌生,但对于不少95后甚至00后的年轻一代而言,已是司空见惯的日常用词了。“语C”是“语言Cosplay”的缩写——用语言文字进行角色扮演、模仿人物的语言表达和动作习惯进行人际互动行为,动作、神态等使用括号加文字的形式表示。
在石楼就读高二的小陈接触“语C”已经半年了,除了上学外,一天里的空余时间里她几乎都投入到了网络这个虚拟空间里。用她的话来说,是“语C”让现实生活里稍显内向的她也能交到很多无话不说的好朋友。“平时我在班里比较安静,大家也都认为我的性格比较孤僻,难以接触。直到因为喜欢一部国产动漫而加入了QQ的同好群开始,我才发现自己也有健谈的一面。”小陈表示在她的“语C”群内每个人都有群主赋予独一无二的角色头衔,大家讨论的内容也跟动漫“玩梗”以及各自人设有关,每个人在群里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和身份。“新群友如果不习惯的话慢慢就会被边缘化,因此群内很多都是入群两三年的老成员。时间一长,聊多了就会连彼此的职业年龄甚至是否单身都了解,感觉挺亲切的。”
根据记者调查,小陈接触到的“语C”圈子揭露的也仅仅是冰山一角,“语C”玩法经过多年发展至今早已百花齐放。有类似“宫斗剧”语C群,群内成员分别扮演“皇帝”“皇后”“妃子”“太监”等角色,以文字对话的形式上演宫廷活剧;个别的“语C”群甚至允许转性,即你在群内可以在温柔婉约的女高中生与严肃木讷的男学霸之间任意切换。对于这种特定角色带来的强大代入感,无疑是“语C”在年轻人群体中盛行的主要原因,让一些原本在现实生活中存在感稍低的人有了施展舞台,得到充分重视。
用表情包代替表情
微信响了,拿起手机却不知道回复什么,内心争斗一番后发了个卖萌的表情给对方,才感觉没把天给聊死,有网友精辟地戏称“当代年轻人有一堆表情包,但是生活中却没有表情。”某种程度上,就算跟讨厌的人聊天,一个有趣的表情包也能让谈话不会立刻结束。对于不少不擅交流的年轻人来说,表情包是一个聊天神器。根据近年的《中国青年网民网络行为报告》显示,表情包已经成为了当下青年网民们必不可少的日常聊天习惯。
“我感觉很多会心的表情包能表现出语言所表达不出的味道。”身为一名上班族,方小姐是单位里的“小图库”。微信群上,有新同事入职,她的表情包便“欢呼雀跃”;哪位同事发红包了,她便“卖力磕头”;有时候下雨塞车,她就会化身怜人的小猫泪如泉涌。方小姐觉得表情包是个活跃气氛的好工具,“我所在的公司是个年轻的公司,我身边的同事年龄同样也都差不多。因此平时工作群内聊天都不会太正经,各种表情包飞来飞去都习惯了。”
表情包在各种聊天群的泛滥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微信甚至推出了表情包打赏功能,吸纳更多有趣的表情图,这也是瞄准了当代年轻人喜欢用表情包的聊天方式,就连抖音这类视频平台也不乏表情包的存在,诚如受访者所说“表情包能代替人们表达出言语无法表达的内心感受”。
虚拟社交的圈子文化
那么为何语C及表情包等在大部分年轻人的社交聊天中广为盛行呢?有分析人士认为,这揭示了当下社交的种种“圈子文化”。举个例子,当下比较著名的两个互联网平台B站(哔哩哔哩)和虎扑,如想成为其会员加入其圈子,必须通过答题筛选才能过关。这种圈子文化不仅让年轻人能够迅速找到拥有相同爱好的同龄人,也让不少商家的营销变得更加精准,而有了资本的注入与市场,又得以不停更新发展。“语C”的专业性容易吸引志同道合的年轻用户,而表情包的娱乐性与传播性则很好地在日常聊天中契合场景与弥补情绪,两者相辅而成形成了如今网络上95后的独特圈子文化。
新闻推荐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近日发布了《关于做好2019年传销重点城市、重点地区打击整治工作的通知》,将南京、南昌、南宁、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