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涂启智
自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以来,湖南省浏阳市沙市镇秧田村有800多个孩子考出农村,其中包括26名博士和176名硕士。秧田村利用村口一户村民房屋墙壁,专门建立了一面“博士墙”:墙上公布了村子里迄今为止走出的26名博士的信息。但近些年,村民们对“博士墙”以及读书的心理发生微妙变化:一些村民选择让孩子去读免学费、包分配的师范学校,村里考取名校的大学生越来越少;有些家长认为读了大学后也找不到好工作,干什么都能赚钱,对供孩子读书就不那么重视了。(5月22日《中国青年报》)
秧田村村民对“博士墙”态度的冷热变化,可谓是中国民众数十年来“读书观”演进的生动缩影。当初村民们对“博士墙”崇敬有加,是因为那时读书几乎是农家子弟的惟一出路。在改革开放之前,城乡差别泾渭分明:城里人都有坚固的房屋居住,基本不会为吃饭穿衣的事情犯愁;农村房屋普遍破破烂烂,多数家庭连温饱都成问题。农家子弟想要改变命运,实现向上流动的愿望,只有参军当兵和读书考学两条出路。不过,每年每个村分配到的征兵名额就一两个,对于众多“嗷嗷待哺”的农村青年来说,这一上升通道只能忽略不计。农村孩子要想“跳农门”,似乎除了读书考学再无其他办法。大批农家子弟为了这一辉煌目标,拿出“头悬梁,锥刺骨”的劲头十年寒窗发奋攻读。
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人们逐渐摆脱计划经济的种种束缚,获取社会资源的机会日益增多。且伴随人口自由流动,农村人出门务工挣钱的门路不断拓展,就算不刻苦读书、不考上大学,农村人也有可能“一步步打开自己的世界”。再者,现如今,即便是上了名牌大学,毕业了也还得自己找工作。可见,读书考学对于农家子弟的吸引力被削减和被稀释,与时代嬗变息息相关。
“博士墙”本是一道非常励志的景观,它展现的是秧田村人奋发向上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崇学重教的乡风。而今,人们对“博士墙”以及读书的心理发生微妙变化,折射出当地村民乃至国民世俗功利的读书观。归根结底,多数人对读书的理解仍然停留在获取物质利益层面,将读书视为上升与获得的工具或者手段。
胡适说过,“即为吃饭计,学问也绝不会辜负人。”读书通过获取专业知识、掌握特定技能,确实可为就业谋生打下必要与良好的基础,但是读书的意义与价值绝不仅在于此。读书对于人的精神层面的意义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引人向明”,引导人从蒙昧走向开化,认识世界、认识人类自身。“引人向智”,读书启迪思维,教人学会独立思考。“引人向善”,读书教人发现美,引导人们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共生共荣。假如以读书多少来衡量挣钱多少,其实是低估了读书的价值,也完全没有看到读书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新形势下,读书上大学不再包分配工作,是市场经济背景下市场与人才双向选择的必然:一方面,市场可以根据需求筛选合适对口的人才;另一方面,各类人才可以结合自身发展规划,选择自己感兴趣又能激发自身潜能的行业岗位,最大限度实现自我价值。读书不再跟“饭碗”直接挂钩,也是让读书回归纯粹与本质的明智之举。拥有“博士墙”的秧田村村民乃至全体民众,都应与时俱进地树立这种“新时代读书观”。
作者系媒体人
新闻推荐
噜噜下课后,我们戏剧课的五人小组就火速赶往体育馆,展开最后一场临时排练。我们事先抽到的表演任务是——模拟演出外国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