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雷战士们往往两人一组,他们手持探雷器搜索地雷。
一枚教练雷正在排雷演示训练中被成功挖出。
云南麻栗坡县天保口岸往南延伸,道路两旁随处可见刷有骷髅头标志的雷区警示牌。
在天保口岸附近的八里河东村内,不少村民因为触雷,终身不得不依靠假肢生活。
山间的湿热以及厚重的防爆服使得战士们在短暂作业后就大汗淋漓。
刚过清明,战士们一起祭奠扫雷行动中遇难的烈士。
杜富国的妻子正在转达他人的话语,半年前的那场事故对于杜富国的听力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扫描二维码
跟随扫雷战士
再访“生死雷场”
云南麻栗坡县,老山雷场。
这里常年被大雾笼罩,站在山坡往下望去,深不见底。过去,生活在这里的村民不知道哪一天在上山割草、下地干活的时候,就会被那些隐藏的地雷,夺去手脚甚至生命。
为了彻底扫除雷患,云南边境第三次大面积扫雷行动从2015年启动。来自各个单位的400余名官兵主动请战,他们几乎全都是“90后”。
和其他雷场一样,这里地形复杂,坡度陡峭,无法使用机械自动排雷。如果采取诱爆的方法,过后产生的大量弹片飞散在雷场,会加重探雷器的探排力度,所以只能进行人工排雷。
“滴滴滴……”为了集中精力,士兵之间禁止交谈,整片雷场只有探雷器发出的刺耳声。在雷场上,扫雷官兵需要练就“听音辨雷”的技能。
一旦探测到金属,在退后10厘米的地方,插上小红旗,扫雷兵或蹲或趴,用探雷针沿着45度角轻轻测探,用小刷子慢慢刷去浮土,直到发现地雷。
30多年过去,地雷也因自然环境等影响,变得极不稳定。时任扫雷大队大队长的陈安游说,云南边境的雷场特别复杂,最小的地雷,厚度只有3厘米,7至15公斤的压力,就能触发、引爆,危险不言而喻。
在扫雷示范作业时,战士们身穿近30斤的防护装备,跟随着探测器的响声,手持探雷器搜索地雷。即使4月天气还有些微凉,没过多久,战士们厚重的衣服已经湿透。
即便全副装备,依旧不能完全抵挡地雷爆炸时产生的巨大威力。数月前,28岁的扫雷战士杜富国在雷场作业时发现一枚加重手榴弹,在查明情况时突遇爆炸。“你退后,让我来!”是杜富国受伤前和战友说的最后一句话。
距离那场意外爆炸已经7个多月,如今,正在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接受康复训练的杜富国,戴上了假肢,还学会了独立吃饭、写字、做平板支撑……
生死一线,战友负伤,战士们仍然坚守在扫雷一线。当新的任务来临时,大队官兵人人都递交了请战书,主动申请去边境继续扫雷。
图片:南方日报记者张迪董天健
文字:南方日报记者曹嫒嫒王越莹
统筹:秦文纲张蜀梅王辉张由琼谢苗枫
策划:姚燕永王溪勇陈枫
新闻推荐
据新华社沈阳5月25日电(记者孙仁斌、李铮)辽宁省绥中县公安局近日侦破一起为408台比特币“挖矿”机供电偷电团伙。由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