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丝
到一家单位办事,看到几个年轻人正在讨论聚餐。有人说领导的工资高,应当多A一份补贴我们这些穷人。马上有人接过话头说男人的食量大,吃得多,平摊对女人不公平,男人A的份额也应当更多。又有人说,我只吃饭不喝酒,酒水的费用也必须另A……我在旁边听半天,只恨自己不会编程写代码,错过了一个大好商机,假如能做出一个可设置多种AA算法的程序,提供给有不同AA需求的人,一定会很火。
过去我以为,国外流行AA是得分餐之便,谁吃了鱼子酱,谁吃了鹅肝,都一目了然,清清楚楚,有利于各自支付费用。中餐是在同一盘菜里下筷,总有手快手慢的人,所获得的实质享受肯定有差异,且又难以分清“责任”,这种情况下AA,很容易引发争议。后来看到国外有人吐槽,几个人到一家高档法式餐厅吃饭,饭菜各吃各的,但点了一瓶红酒共饮。买单的时候,有人从兜里掏出计算器,根据酒倒在各自杯子里的刻度,敲出每人应当A的金额——如果有AA专用APP,不管中餐西餐,就不用随身携带计算器了。
AA其实并不是现代产物,《礼记》就有“合钱饮酒为醵”。先秦时期,除了孟尝君这种能养三千食客的土豪,手头不宽裕的人举办朋酒之会,都是AA分摊费用。清代的读书人聚餐联谊,也是事先做好预算,由组织者牵头预收参与者的钱款,多退少补。还有一种AA方式叫“撇兰”。如有十人参与,就制作签纸十张,九张写上钱款,数额不等,有多有少,只有一张是空白的。然后大伙抓阄,根据各自抓得的数额付款,只有抓到空白签纸的幸运儿可以白吃白喝。
我学生时代,也经常AA聚餐。大伙摸扑克牌,牌面最小的人必须投币,二三十轮下来,就凑够了费用。不过,也不是所有人都接受AA。我有一次同学聚会,有人来晚了,见桌上都是残羹冷炙,又听说是AA,当即起身离席而去,留下数十个满脸愕然的人面面相觑。最好玩是一对男女相亲,约在快餐店碰面,女的刚咬了一口汉堡包,男的就发现认错了人,真正的相亲对象正由熟人陪坐在另一桌,当即要求AA买食物的花费。又羞又窘的女方只得掏钱,男的收完钱,把所有食物,连同那只被咬过一口的汉堡包都端到了另一桌,又与对方相谈甚欢。
本以为这是我看过最奇葩的AA故事,后来看到一位日本女性陈述,才知道一山更有一山高。她与人约会相亲,对方点了1280日元的咸牛肉三明治,她吃的蔬菜三明治只要880日元。其间双方互换了一小块尝味道,饭后男人要求均摊饭钱,理由是女人也吃过他的三明治。而且因为消费税出现了3日元零头,男人也喋喋不休追问,剩下的1日元(0.06元人民币)该由谁出。看完以后不由感叹,虽然全球化至今充满了争议,但AA故事的奇葩性,已经实现了世界大同。
新闻推荐
据新华社北京5月24日新媒体专电英媒称,我们中有些人是爱狗人士,无法抵御有狗陪伴的吸引力,现在这种想法得到了科学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