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峰顶部的登山者。由于人数太多,通往山顶的路段出现拥堵及排队现象。CFP/供图
相关报道截图。
5月22日,救援人员正在珠峰海拔7300米左右的高度为遇险登山者供氧,并协助其下撤。新华社发
5月以来,珠穆朗玛峰迎来登山热潮,却也出现罕见的“大堵车”。据尼泊尔政府统计,由于等候时间过长,消耗体力过多,加之高寒和缺氧,迄今已有十多位登山者死亡或失踪。
珠峰竟然也会发生拥堵?不要大惊小怪了!事实是自1953年埃德蒙·希拉里首次登顶以来,挑战珠峰的人数逐年增加。有报道称,今年是自2012年以来最为“拥堵”的一年。根据天气状况,整个五月大约只有5天适宜登顶,因此许多人都集中在这个时间段前去攀登。在秋季登山季之后,2019年攀登珠峰的人数可能会达到历史新高,超越去年807人的纪录。
对曾在40年前两次登顶珠峰、同时也是全世界首个成功登顶所有14座8000米以上高峰的雷霍尔德·梅斯纳来说,这座全球最高峰的形象已经与他认识的珠峰不太一样了,“对我来说,珠峰再也不是一座山了。它是一条高速公路。”
“一两百米竟要走三四个小时”
4月初,来自安徽的“80后”小伙汝志刚到达了尼泊尔加德满都;19日,徒步到海拔5000多米的珠峰南坡大本营,然后开始往上攀登。“从3号营地到4号营地的路上,我们看到一具尸体就倒在途中。我们不会惊讶也不会害怕,因为大家都能理解这种现象。”对汝志刚来说,攀登珠峰本身就是一场严峻的生死考验,“我最困难的一段是到了海拔8000米以上,基本上吃不下任何东西,人瘦得非常快。”
海拔8000米以上,含氧量只有平地的30%左右,被称为死亡地带。汝志刚说,今年因天气导致登顶的窗口期变短,5月21日晚7时许,南坡所有登山队集体冲顶,造成了罕见的大拥堵。“当时预测最佳的冲顶时间仅有21日—23日三天……一两百米要走三四个小时。”汝志刚说,5月22日凌晨5点,他来到海拔8700米左右的希拉里台阶下方,“这是一个小山峰,所有人在山脊线上行走。”汝志刚回忆,在那里被堵了一个半小时左右后,才登上8800多米的台阶。
当地时间5月22日早上7时26分,汝志刚终于成功登顶珠峰。上山容易下山难。“很多队员登顶后没有力气下撤了。”汝志刚说,“我在下撤途中看到不少这样的人,比如一位印度女登山者神志已经不清楚了,不停地说着胡话。”汝志刚说,下撤到海拔8700米左右时,突然另一名登山者发出了“哇”的一声。“我意识到肯定出事儿了,模糊地看到一大团黑影,以为是大石头砸下来了,身体侧着下意识地跳了起来,黑影就从我脚下滑过。”汝志刚说,等到看清楚才发现,那个黑影不是什么石头,而是人,就是刚才那位说着胡话的女登山队员。
“她滑坠了100多米。因为她和我的安全带绑在同一条安全绳上,还是把我带倒了……她的冰爪把我的连体羽绒服划破了几个洞,羽绒飞了出来,但万幸没有伤到身体。”汝志刚说,如果没有那一跳,女登山队员的冰爪一定会伤到他,他很有可能会被拖下去。“我们下撤到大本营后,一位尼泊尔队友告诉我,那位女登山者已经遇难了。”
汝志刚说,可能有人认为自己体力好就能成功登顶,事实上并非如此,“你不知道身体和性格有什么缺陷,在低海拔可能都是很好的,但是到了高海拔,身体和性格的缺陷就会放大。人在高山上,每天看的都是雪,半天都见不到一个人,孤独感被无限放大,容易急躁。还有的人登山过程中得了肺水肿,突然就去世了。”他坦言,如果真的想攀登珠峰,一定要经过科学系统的训练,“大家要珍惜生命,可以有探险精神,但不要盲目冒险。”
“珠峰热”背后的商业潮
得益于现代科技和当地向导夏尔巴人的帮助,如今攀登珠峰
正变得越来越简单。有数据显示,相较于1990年时仅18%的“攀珠”成功率,近年来这一数字已大幅提高到56%。攀登珠峰,正从“勇敢者的冒险”,向普通人的游戏或者说旅游逐渐靠拢。
让珠峰“放下身段”的,是商业的力量。
由于珠峰南坡攀登条件更加优越,这条尼泊尔境内的“攀珠”之路在商业化方面也走得更远。以珠峰为首的喜马拉雅各山峰现在已经成为当地重要的经济收入来源,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不可低估。尼政府统计显示,每年近百万来尼游客中,有17%是为登山,43%为以观赏雪山为主要目的的休闲活动。尼泊尔政府对攀登珠峰和其他3000米以上的雪山执行许可证制度,攀登珠峰的许可证每人收取1.1万美元,尼政府每年仅此项收入就相当可观。此外,珠峰探险还给当地带来了酒店、餐饮、向导、交通等各项旅游收入。
现在,绝大多数号称“征服”珠峰的登山者是来自全世界的游客。尽管他们缺乏基本的登山技能,但借助已经相当成熟的商业模式,登顶不是梦。只要支付3万美元到12万美元不等的费用给相关机构,后者就会提供全套的登山服务——从路线向导、贴身服务、氧气供应、物资运输到线路搭建、医疗救助,再到附加的通讯等增值服务。
与一般的旅游项目不同,攀登珠峰对很多游客来说,不仅是消费,同时还可能带来切实可见的经济回报。无论是“征服世界第三极”的个人光环,还是在峰顶展示自家或赞助企业的LOGO,“世界最高峰”这一几乎无人不知的名头本身就是无须多言的最佳广告。
尽管统计数据显示,登顶珠峰的死亡率已经从上世纪90年代的5.6%降到了近年的1.5%,但有专业登山家指出,这些数据会令登山新手们对攀登珠峰这项极限运动产生一种“虚假的安全感”。事实上,即使商业登山服务降低了登山挑战的门槛,但攀登珠峰仍然是一项极具危险性的极限运动,高速商业化进程可能会掩盖其潜在的危险性。
世界最高峰该静静了
热闹到拥挤的珠峰,在带来可观经济收益的同时,也引发了很多必须得到正视的问题。作为有据可查的登顶珠峰第一人,埃德蒙·希拉里曾在自己的晚年表示,“我不希望那里变得商业味道十足,”他甚至自责地说,“是我帮助(他们)开启了这扇门。”
前所未有的大量人类活动也令珠峰脆弱的自然环境不堪重负。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供的数据,自上世纪50年代首次有登山者进驻珠峰以来,共有超过140吨垃圾被留在了这里。近二十年来,全球气候变暖,让曾经被冰层覆盖的废弃物无从遁形,也让珠峰垃圾堆积的严重性日益受到重视。
珠峰上的垃圾包罗万象,被遗弃的登山用具和生活用品,难以降解的人类排泄物,甚至还有难以被运下山的遇难者遗体。为了清理这些,无论是在南坡还是北坡,近年来都有一系列由政府组织或由地方登山队牵头的清运活动。
尼泊尔政府部门已经订立了一个目标:直到这个登山季结束,需要移除珠峰以及周边地区11000磅重(约5吨)的垃圾。这是公众和私人团体一起努力的结果,这一举措也获得相关公司和世界自然基金会的资金支持。
人为什么要登山?英国探险家乔治·马洛里的回答是:因为山就在那儿。马洛里是在攀登珠峰时死亡的。这个回答有点神秘,但其实包含了多种意义。山可登,也可不登。有些山峰生来就不是让人们征服的。为维护珠峰生态,为珍惜宝贵的生命,有时候,人类最需要的其实是要懂得适当“裹足不前”。
本帖摘自人民网安徽频道,编辑过程中整合《工人日报》相关内容
新闻推荐
□文、图信息时报记者曾祥萍选豪华车选的是什么?品牌、配置、豪华感……缺一不可。DS,一个被人忽视的法系豪华品牌,DS7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