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墙书。现在儿童与青少年,还喜不喜欢历史?在互联网与智能科技的冲击下,文学都已开始慢慢退场,历史还会让年轻人产生兴趣吗?历史是一门重要学科,它不仅告诉人们从哪里来,经历过什么,更能提醒人们,以史为鉴,可少走弯路、避免悲剧。
为让孩子们可以像长辈们那样,出于某种新鲜感或探索欲,继而对历史产生观察与研究的愿望,来自剑桥大学历史系的高材生、《泰晤士报》科学版记者劳埃德·克里斯托弗发明了“墙书”(WallBook)。
所谓墙书,即用长卷的形式,将庞杂、零散的知识点,浓缩整合成一张巨大的思维导图,帮助学习者用图像和时间线的方式,全局进行跨学科思考,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当然,于孩子而言,文图并茂,一目了然,且有游戏感,能调动学习者的参与性,这才是墙书最大的特色。这一形式被借鉴到国内,国内知名出版人绿茶与文史学者杨早,便携手推出了一部可以挂在墙上阅读与学习的墙书版《中国通史》。
“墙书版”的《中国通史》算是形式与内容的一次大革新了。要把中国800万年的历史,放在一纸2.4米的长卷上,这需要编者付出巨大的工作量与毅力;在重大历史节点、标志性历史事件与人物的选择与评价上,要格局开阔、客观公允。因此,《中国通史》墙书作为一部通识教育读本,对其信息传达的价值进行考量很重要,但对其观点传达的价值进行评断更重要,不能因为面向儿童读者,就忽略了历史读本严肃的内核。越是浅显易懂的语言,就越应该承担起历史教育的重大责任,教会孩子以审慎、求证的态度来面对历史,并从中找寻与自身有关的一切联系。
《中国通史》墙书的语言尽力拒绝晦涩难懂,也尽量用极简的表达,来对历史人物与事件进行定义。这样的极简表达,既画龙点睛式地给出可让孩子轻松记忆的要点,也给老师或家长留足“发挥”空间……上下对比,左右参照,共读的每一位,多少都会感受到一些“指点江山”的快意。
兴亡更替、社会生活、空间地理、世界视角,是《中国通史》墙书构筑的四维史观,读者可以从四个维度中的任何一个切入历史,根据兴趣爱好的不同,选择“进入”历史的不一样的通道。“兴亡更替”偏向于政治,“社会生活”偏向于风土人情,“空间地理”偏向于大江大河、明山秀水,“世界视角”偏向于纵向对比……这其中,“世界视角”是比较有意思的,通过这个视角,可以轻易地找到同一时间线上东西方在发生着什么,比如1763年《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去世;2年后,英国发明家瓦特改良了蒸汽机;10年后,纪晓岚开始编纂《四库全书》;13年后,美国建立……
挂在墙上的《中国通史》,用游戏的态度看,用玩的心态看,先穿越历史表层的那片迷雾与冰冷,等到真正意识到历史的规律,甚至感受到历史的脉搏时,那才是真正喜欢上历史的时刻。北日
新闻推荐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4日发布报告说,今年5月夏威夷冒纳罗亚观测站探测到的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平均值达414.7ppm,为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