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奥斯汀的英格兰》,(英)罗伊·阿德金斯等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19年4月版,58.00元。
□林颐
简·奥斯汀(1775-1817)的经典小说《傲慢与偏见》创作于1796年,那时奥斯汀只有21岁。这部小说后经大幅修改,于1813年出版。当时正是英法矛盾尖锐化的时期,拿破仑兵戈所向,整个欧洲都在呻吟,但奥斯汀的小说仿佛另外一个世界,战争、政治、暴力、疯狂、资本主义,奥斯汀似乎看不见这些,她的主角只需要操心怎样娶位太太,或者嫁个好老公。批评家诟病奥斯汀总是不关心时事,不关心她那个时代正在发生的历史。事实果真如此吗?
《简·奥斯汀的英格兰》一书,由英国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罗伊·阿德金斯与莱斯利·阿德金斯夫妇合著,这本书从奥斯汀的文学创作入手,结合奥斯汀的信件日记等,梳理小说隐藏的线索,展现乔治王摄政时代的英国社会风貌。
婚恋是奥斯汀小说的核心主题。奥斯汀的女主人公在考虑结婚对象之时总要经历理性的审视,这是有原因的。获得自由的前提是必须嫁对人,因此她们必须谨慎。正如本书作者所指出的,“财富是婚姻中的重要因素,而幸福感则次之。”现在读《劝导》,我们可能会对安妮放弃婚约感到讶异。一位老妇人的劝说竟然这么重要吗?可是,我们要知道,在当时,结婚对象的财富、前途和社会地位是考虑的首要要素,这是女人未来可以拥有或失去的一切,唯一的机会。
奥斯汀是一位“婚恋专家”,可她终身不嫁,有人认为这代表了奥斯汀思想超前。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奥斯汀并非不想结婚,在她27岁那年她曾经答应了一位小他6岁的男人的求婚却随即反悔。为什么悔婚?可能他不是奥斯汀心目中的理想对象,更可能出于奥斯汀对婚育的恐惧感。女人的主要职责就是养育下一代,这是当时的主流价值观。那时候不提倡避孕也没有好的节育措施,这意味着已婚女人的一生都在不断地生孩子。本书呈现了许多让人悚然惶恐的生育场景。接生技术极其粗暴,带给产妇巨大痛苦,无数婴儿夭折,孩子很难养活,据1770年的一项统计,儿童死亡率高达六成。班廷太太生下了第32个孩子,奥斯汀的嫂子伊丽莎白生了11个孩子,最终死于难产,终年35岁。奥斯汀写下了她的感受。
奥斯汀没有自己的孩子,但她很喜欢孩子。从奥斯汀的家信中可以看出,对于孩子们的言行举止和缺点毛病,她不仅观察入微,而且深感有趣,她以他们为荣,偶尔她也谈及适当的管束和惩戒,侄儿侄女都喜欢这位说话风趣的姑妈。奥斯汀经常描写手足之情,还有一些被惯坏的、不守规矩的小捣蛋,孩子的任性行为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但奥斯汀并不强调教育问题。因为“儿童”在欧洲是一项晚近的发现。在从前,人们都认为儿童是“小大人”。本书作者也告诉我们,上层阶级的孩子从小就接受类似成人的教养,下层阶级的孩子则从小就要和大人一样担负起养家的职责。
在奥斯汀的时代,人们认为只有男人才能关心政治,女性如果高谈阔论时事话题,会被认为粗鲁、没有教养。奥斯汀的小说没有放置于历史大背景,并不等于就说明她没有受到社会政治的影响。比如,《劝导》的情节,男主角温特沃斯作为拿破仑战争获胜一方的英雄衣锦还乡,一举一动都透出绅士风度,完全不复往昔的穷酸样,这种个人命运地位变迁的前后悬殊对比,难道不正是当时社会状况、阶层变动的真实写照吗?
奥斯汀的素材从哪里来?比如,她与姐姐卡桑德拉,就是《傲慢与偏见》里伊丽莎白与简的深厚友谊的灵感来源。奥斯汀小说经常出现一个主题———房产所有权和缺乏保障的经济,这也是奥斯汀的亲身经历。法律规定,一旦丈夫去世,妻子和没有继承权的孩子就得马上搬离。不能忽视奥斯汀小说隐藏的生活细节,她的作品属于宽泛意义的“风尚喜剧”。奥斯汀描写了很多舞会场景、节庆圣诞或教堂礼拜,而本书作者在这些简短描写基础上的史料铺陈,尽显19世纪初期风味盎然的英国世俗生活,并不尽然优雅,不乏落后与脏乱。男男女女涂脂抹粉、追逐时髦,却很少洗澡,香水是为了掩饰体臭,脂粉是为了遮盖天花疤痕。卫生状况实在糟糕,街上污水横流,行人要时刻小心当头淋下的“黄金雨”(屎尿)。医疗水平也很糟,外科手术极少有成功的,大多数人笑起来会露出一口烂牙。
“让别的文人墨客去描写罪恶与不幸吧。”奥斯汀在《曼斯菲尔德庄园》里说道。从文学艺术的角度来讲,这正是她的明智之举。与其讲述没有深入的、并不十分了解的生活,还不如把眼光聚焦在自己的身周,奥斯汀写了六部长篇小说,每一部都用细致的观察、幽默的手法、非凡的叙述技巧,描绘目力所及的社会生活的图像。
新闻推荐
托马斯一家四口。救助银行的志愿者在工作。诺丁汉食品银行的联合创始人奈杰尔·亚当斯。救助的食品只够吃3天,托马斯却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