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队里许多战士都是20岁上下,最年轻的战士还是“00后”,他们用青春践行着卫国戍边的誓言。
视频|扼守国门天险40年
“模范连”是怎样炼成的?
西南漫长的雨季已经到来。待到能见度高点,从南部战区陆军某边防旅十连哨所往下望去,山下是友谊关口岸的过境车流,远处越南风光清晰可见。
40年前,从连队进驻金鸡山起,一代代官兵便扎根在此,数年如一日与青山为伴,守护西南边境安宁。
身处和平年代,但特殊的边情往往提醒他们置身于“最前线”的事实。近日,南方日报记者走近这支被中央军委授予荣誉称号的“卫国戍边模范连”,记录南疆国门的守望与变迁。
走在边境线上
一天的巡逻下来,带队排长毛宇佳眼里没有丝毫倦意。
他也算不清楚,从下连队算起,这段路自己走了多少遍。那些防区内的界碑方位、坐标数据和社情民情,像是刻在了脑海里。
连队从驻守金鸡山起,便担负着一段中越边境线的巡逻执勤任务,官兵们要沿着边境线,对防区内界碑全线巡逻。
西南边境常年气候潮湿,哪怕不下雨山间也是到处泥泞。战士们沿着一代代戍边人走出来的小道穿行,折返于高地峡谷间,40度的斜坡俯仰皆是。拉开迷彩衣袖,战士池含彬的手臂上,还留着前几天被虫咬过的印记。
这段往返近20公里的路途,除了要徒步翻山越岭,还要途经边贸点、村屯。巡逻路上,到处可见的中越双语标志,边境界碑和特殊的边情,无时无刻不在提醒他们身处“最前线”的事实。
“1113界碑附近之前发生过枪击案,那里还有不少吸毒的,还要提防路上遇到走私的。”带着两名第一次参加巡逻的新兵,毛宇佳显得比较谨慎。一路上,毛宇佳再三和新战士叮嘱注意事项。
为了按时完成任务,一路上,战士们没有太多心思顾及沿途风景,对他们而言,巡逻之路最具吸引力的地方莫过于终点。
到了那里,按规定巡逻战士要在界碑前集合,拍照。在这最具有仪式感的时刻,所有人都自觉整理军装,挺直腰杆。
“尤其站在山顶的界碑前,真的有种身后千万家的感觉。”望着绵延不断的青山,毛宇佳抑制不住言语里的激动。
2012年大学毕业时,毛宇佳没有选择在城市工作,而是来了连队当兵。后来因表现优异提干,读完军校后,他又申请回了这里。七年的青春就此走过,当初来边防的热情始终未消退。
“就是一种向往,走在边境上,特别能体会军人的使命和担当。”毛宇佳说。
山下的口岸山上的连队
即便不是假期,连接中越公路的友谊关景区依旧人如潮水。在关楼前、零公里附近,不少游客争相拍照留念。
更多人熟知的,是这里的军事意义。友谊关是目前中国九大名关中唯一作为出入境口岸使用的,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当年的抗法名将冯子材曾率军在此取得镇南关大捷。
时间辗转,硝烟散尽,自1992年友谊关被设为国家一类边境陆路口岸起,曾因战争中断的双边贸易再次开启。如今,这里已是通往越南及东盟各国最大的陆路口岸,中越过境车辆往来频繁。
当兵十年,老班长徐林强见证了山下的变化。“一开始还有不少居民住的是瓦房,后来,周边一座座大山都被开辟成了货场,到了夜间山下也是灯火辉煌的景象。”
山上的连队,与之相呼应般,在过去数年里也历经风雨变迁。
连队历经数次改编,在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法卡山战斗和对越炮火作战中,曾两次荣立集体二等功,三次荣立集体三等功。
作为连队指导员,龚翼山对这段历史再熟悉不过。他说,连队刚进驻金鸡山时遍地石头,在远离连部的哨所更是难得见到一星半点土。当地还流传着“庄稼不长石头缝,放牛不上金鸡山”的说法。
山上少土,战士们就等到外出巡逻时,背回一袋袋肥土;山上育苗难成活,他们用旧水杯、罐头盒当“育苗杯”,在不足3亩地的乱石堆上整理出大大小小369块菜地,最小的仅能种下一棵白菜。
改变的不止是生活环境。徐林强刚来连队时,就曾听班长提起,从前阵地方圆几公里都找不到一块平坦地,一些障碍训练只能分段进行,没有正规训练场的连队战士,只能把上下阵地当越野训练。
为了解决场地难题,连队官兵人手一根钢钎一把锹,把石山头削低了2米,建了一个训练场。“全长近800米,多达32个障碍物,中途还包括一段300多米、40多度的大斜坡。”徐林强说。
不变的戍边精神
山上每年有3个多月时间被云雾笼罩,待到能见度高点时,从连队哨所往下望去,山下是往来中越边境的车流,远处越南凉山省府风光清晰可见。
到了夜间,这种对比会愈发明显。哨所里站岗的士兵,时常都要面对“山上静悄悄,山下闹通宵”的场景。
更现实的诱惑常常就摆在官兵眼前。连队防区内有两个边境贸易点,一个国家一类口岸,其中有全国最大的红木家具市场。“那种反差实在太强烈了。”龚翼山说。
关于边防战士的生活,还有一句更为形象的描述——“山上守卡子,山下数票子”。
防区内有边境小道35条,虽然国家加大了打击力度,但边境走私还是时有发生。官兵们都曾遇到或者听说过,在巡逻途中要是查到走私货物时,不少老板会直接塞钱想要放行。还有不少人甚至找上门来,以解决家属就业问题为条件,想要连队提供便利。
龚翼山说,尽管如此,连队从没有出现过一起参与走私贩私的案例,也没有满足过任何不合理要求,有时为了避免和山下过多联系,战士们甚至会跑到10公里外的地方去买回家探亲的礼品。
在漫长的岁月里,他们和人间烟火保持着或远或近的距离。在山上的无数个日夜,不少战士数过夜空的流星,也在剑麻上刻下心声。菜地里,种植着官兵们从家乡带来的30多种蔬菜。想家的时候,去菜地里走走,都是寄托思念的方式。戍边的精神,也在数年如一日的坚守里,传承了下来。
连队二楼的荣誉室里,至今还保留着当年平地的小铁铲、背土袋、育苗杯。“每当新兵下连、新干部报道,连队都要进行勿忘耻辱和扎根边防教育,一个是百年古炮、一个是"拓荒园"。”龚翼山说。
“这里存在着某种一茬一茬人前仆后继所形成的氛围。”龚翼山说,年轻人来到这里,总会被无形的东西感染,形成一种自觉。
南国的四季景色变换并不分明,待到连队附近的木棉花开时,星星点点的红色也常常隐没青山间,不留意很难发觉。“就和连队战士一样,把青春献给了边关,默默地驻守于此。”龚翼山说。
■记者手记
祖国山河
一寸都不能丢
采访回来后,印象最深的是这样一个场景:那是在巡逻的路上,走到1110号界碑前,战士们分散坐在界碑旁短暂休息时,不约而同唱起了一首歌。
这首歌的名字叫《我站立的地方是中国》。带队排长毛宇佳说,歌词就是自己的心声:“这里的孤独没有尽头,这里的哨所守望在高天里头。哪怕风似刀来山如铁,祖国山河一寸不能丢……”
走在巡逻路上,到处可以看到中越双语的广告牌,村民家家户户插着中国国旗,有时可能还要处理突发的边情。战士们说,就是这种时刻,特别能体会戍边军人的使命和担当。
在山上一周的时间里,我们深入记录了战士们的戍边生活。连队里的人来自天南地北,在最青春的年纪,他们以一种逆城市化的姿态,汇聚到了这里。
戍边没有太多惊心动魄的故事,日子就在日复一日的训练、巡逻、站岗中静静走过。随着边境贸易的兴起,山下的边陲小城变成了繁华的口岸城市。在山上的他们,则数年如一日驻守在此。
这种对比,等到入夜时尤其强烈。站在连队哨所望下去,山下是一片灯火的场景,山上则是静悄悄,安静到可以清楚地听到虫鸣声。
守边的日子看似平淡无奇,但身处边境国门“最前线”,眼前的繁华无时无刻不在考验着官兵。不少战士都提起巡逻遇到走私时被塞钱的经历,但从没有人参与走私贩私。他们说,这些和自己都没多大关系。
祖国山河一寸都不能丢,或许这就是戍边人无怨无悔把青春献给边境的原因吧。
南方日报记者曹嫒嫒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张迪郑一见
通讯员:宋邦稳
发自广西凭祥
策划:姚燕永王溪勇陈枫
统筹:张蜀梅谢苗枫张由琼
新闻推荐
看不见的宇宙◎王宏甲著每个人的童年,都会对星空感到惊讶。也许,星空正是开启我们“想象”的启蒙老师。我们自幼就看见了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