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分,满分5分。”说起大一选修的网课《恋爱心理学》,天津外国语大学大三学生吕男男给出了高分。目前正处于恋爱状态的她笑称,最初选课的时候还是单身状态,抱着“通过学习,找到爱情”的心态选择了这门课。近日,中青校媒面向全国1028名大学生发起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88.23%的大学生支持大学开设恋爱课。(10月12日《中国青年报》)
与中、小学校对学生“早恋”现象的禁忌不同,作为已是成年大学生集聚地的高等学府,男女学生因长期共同学习、生活而彼此产生爱慕便不可避免。这不仅是人们身心发育必然经历的成长阶段,也实际上是一种正常的人际交往和情感交流。高校开设“恋爱课”受到88.23%大学生支持的调查数据表明,此举不仅有效回应了大学生男女的成长诉求和情感迷茫,也不失为高校践行教书育人教育宗旨的有益探索。
大学生男女情窦初开、彼此相恋,往往准备不足和缺乏经验,恋爱过程中难免会遭遇各种各样的困惑,比如如何向异性表白、与异性相处,怎样处置异地恋困扰等。尤其是当谈恋爱过程中发生矛盾、冲突和分歧时,更需要相关知识的储备和化解能力的跟进。现实生活中,人们不难看到年轻人因个人人格问题而导致恋爱失败的情况,更不乏走不出“失恋”困境导致轻生的生命悲剧。恋爱课程就是要运用心理学的方法,为初恋大学生排忧解难、指点迷津。
恋爱不是无师自通、水到渠成的简单之事,而是大有学问和考验智慧的一门“艺术”。她需要充满对未来憧憬的激情与浪漫,更需要保持责任清晰和勇于担当的明智与理性。开设“恋爱课”,讲授恋爱知识,不是要让学生成为恋爱高手,更非鼓励他们立竿见影、现学现卖地尽快找到“另一半”。而是要教给他们正确看待爱情、科学经营婚姻的观念与途径。从这个意义上说,“恋爱课”不应是急功近利的手段指导,而应是终身受益的素质培育。
与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素质教育同理,鉴于“恋爱课”当属关于青年婚恋问题的跨学科教育特性,其首先应该成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德育课”,认识两性差异,了解恋爱本质。要灌输那些健康、科学和符合法治要求的人生观、价值观、恋爱观、婚姻观、家庭观、事业观,引导学生规避以图新鲜、赶时髦、排空虚、追求大学生活“圆满”为目的的扭曲恋爱观,尤其要防止婚前性行为、未婚先孕等给大学生、高校和家庭带来困扰的问题发生。
大学生是祖国建设的未来,更是未来社会的家庭成员。好的爱情一定会让彼此变得更好,让胆怯的人变得自信阳光,让幸福的你感到舒适、放松和自由。人们乐见“情投意合、志同道合”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爱情向往。期待“恋爱课”能够交给青年解决恋爱中实际问题、提升异性交往沟通力的“金钥匙”;成为让大学生找到失恋疗伤药方、向异性表白药方、恋爱启蒙药方的“百货药店”。
新闻推荐
一段时间以来,孩子因与家长沟通不畅而自杀自残的消息时常见诸报端,引起社会对少年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视,也为家长反思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