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著名作家张爱玲100周年诞辰,张爱玲母校——香港大学于9月28日举办“百年爱玲,人文港大”张爱玲百年诞辰纪念文献在线展。展览在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网页上线。
此次展览由香港大学比较文学系、文学院及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合办。香港大学比较文学系教授、系主任黄心村为此次展览策展人,她发掘、梳理各项零散的文字和影像,并将它们整合在一起,全面呈现张爱玲的港大生活。
这次展览展出的资料大多是首次面世,包括有张爱玲、中国现代著名文学家许地山等人在内的文学院师生的集体合影,列有张爱玲在大学二年级获得奖学金的原始档案记录,张爱玲居住的港大女生宿舍的文字和影像,许地山的珍贵手稿等。这些文件与图片来自香港大学档案馆和其他公众及私人藏品。
“作为张爱玲的母校和她文学创作道路的起步点,港大及文学院有责任协力保存她的珍贵文献。”黄心村表示,这个在线展览只是一个开始,下一步的梳理和研究还将继续。在外界条件允许时,港大会在冯平山图书馆举办一个更全面的文献展,继续展示张爱玲为人们留下的宝贵资产。
主办方表示,港大将这次挖掘的文献资料与张爱玲笔下的港大和战时的香港并置对照,希望能重构一个重要的历史场景,还原作家早期生活的一些片段,并为下一阶段的张爱玲研究提供新的材料和灵感。
张爱玲于1939年到香港大学文学院求学,由此开启文学之路。1941年12月日军占领香港,张爱玲不得不中断学业,并在1942年离开香港回到上海。
新华社
展览一瞥
张爱玲香港大学学籍记录上的证件照
张爱玲于1939年8月港大开学前夕到达香港,1942年5月离开香港回到上海。港战爆发的1941年12月学校就停摆了,接下来五个月里的亲身经历对她有着“切身的、剧烈的影响”(《烬余录》)。香港之战对校园毁坏巨大,但并非如她所言的“学校的文件纪录统统烧掉,一点痕迹都没留下”(《我看苏青》)。带有她证件照的学籍记录以及两个学年的成绩单都保存完好。两年多里她修的课程有英文、历史、中国文学、翻译、逻辑和心理学,其中英文和历史的成绩胜出其他科目。她是不缺课的学生,考勤几乎完美。学籍记录上的证件照里,她穿着深色旗袍和深色针织外衣,戴着圆圆的眼镜片,含着微笑,是即将从上海圣玛利亚女中毕业的高中生模样。
1938年的冯平山图书馆的底层书库
建于1932年的冯平山楼,是法定古迹,在张爱玲的求学时代为港大的中文图书馆,藏有多种善本和古籍,乃校园中极具标志性的历史建筑之一。港战爆发后,旧图书馆被征用为战时的防空站,当年张爱玲藉着上工的机会浏览过不少港大的藏书,那一份快乐,“像孩子进了糕饼店”(《易经》)。《烬余录》中关于战时阅读的一段是文中的一个亮点:
在炮火下我看完了《官场现形记》。小时候看过而没能领略它的好处,一直想再看一遍。一面看,一面担心能不能够容我看完。字印得极小,光线又不充足,但是,一个炸弹下来,还要眼睛做什么呢?“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同样的场景在她写于1968年的《忆胡适之》一文中重现,只是手中的书换了一本:
《醒世姻缘》是我破例要了四块钱去买的。买回来看我弟弟拿着舍不得放手,我又忽然一慷慨,给他先看第一二本,自己从第三本看起,因为读了考证,大致已经有点知道了。好几年后,在港战中当防空员,驻扎在冯平山图书馆,发现有一部《醒世姻缘》,马上得其所哉,一连几天看得抬不起头来。房顶上装着高射炮,成为轰炸目标,一颗颗炸弹轰然落下来,越落越近。我只想着:至少等我看完了吧。
《醒世姻缘》即《醒世姻缘传》,是清初西周生的长篇小说。《官场现形记》是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作者是李宝嘉。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战时阅读是我们重构张爱玲大学生活的一个重要场景。
(香港大学档案馆馆藏图片和解说选自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网页)
新闻推荐
短评日前,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北湖医院正门外发生一起交通事故,伤者急需救治,司机及亲属三入该医院寻求帮助,却无一人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