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发
□张海英
两起涉及别车的案件,法院分别宣判。一起是发生在北京的“驾车超速别车泼咖啡案”。北京朝阳人民法院21日一审公开开庭审理并当庭宣判,泼咖啡车主涉危险驾驶罪罪名成立,一审被判拘役3个月。被告人苏某当庭表示认罪认罚。另一起是私家车司机别车报复致公交车撞隔离栏,温州乐清市法院宣判,被告人罗某被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判处有期徒刑1年。(10月21日澎湃新闻)
斗气别车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道路现象。在网上搜索相关关键词,能跳出不少案例。比如不久前有人驾驶劳斯莱斯恶意别车,连续6次急刹、变道,险些酿成事故,实际驾驶人孔某被处以行政拘留15日的处罚。网上信息显示,绝大多数别车者仅受到治安处罚。但上述两起别车案例,法院则给出不一样的判罚,即“刑罚伺候”。
即使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对别车者进行顶格处罚,也无法与刑罚力度相比。《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追逐、拦截他人的,情节较重的,处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1000元以下罚款。最多15日拘留并处1000元罚款,已经是顶格处罚了。从实际情况来看,对别车者治安处罚的震慑、教育作用很有限。
而对别车者进行刑罚,其法治效果就大不一样。比如别车者一旦涉危险驾驶罪,依据《刑法》可处拘役,并处罚金,拘役的期限,为1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驾车超速别车泼咖啡案”中的涉事车主就被判拘役3个月,惩罚效果明显。
也就是说,对别车者“刑罚伺候”的价值之一是,对其他“路怒族”的警示效果很显著。让一些司机意识到,别车有可能触犯《刑法》,就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成为“路怒族”。
还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两起案例都是根据情节来判处,而不是根据后果。虽然“别车泼咖啡”没有造成车毁人伤等严重后果,但却是非常危险的行为。假如以后果来认定和裁量,别车者有可能逃脱刑罚。“别车报复致公交车撞隔离栏”也未造成严重后果,但“公交车”与“隔离栏”涉及公共安全。
所以,以情节而非后果来认定别车行为,是这两起案件的第二个价值。这同样对“路怒族”是一种警示,使其认识到违法情节的重要性。一些司机之所以频繁别车,也是因为心存侥幸,自认为只要不发生交通事故就没事。但上述两起案例说明,即使别车未造成撞车、翻车等严重后果,但如果情节恶劣,也会受到“刑罚伺候”。
新闻推荐
热河景色招待王公的蒙古包避暑山庄后花园承德避暑山庄位于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北部,它占地8400亩,始建于1703年,历经清康、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