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是我国明朝著名的清官,他为官清廉、忧国忧民,在国家危亡时勇于挺身而出,保卫了国家,人称“救时宰相”。
于谦严以律己,为官不搞排场,生活节俭。他被任命为兵部右侍郎兼巡抚河南、山西都御史,上任时,乘坐的是普通的骡马车,既无锣鼓仪仗,也无卫兵随从。他下去暗访时,也都是轻车简从,从不惊扰百姓。在生活上,他衣不华美,食不兼味。别人过生日大搞庆典,大收贺礼,而于谦过生日,谢绝一切贺客,拒收所有贺礼。
于谦对当时官场上的腐败现象深恶痛绝,当时,太监王振把持朝政,贪污盛行,贿赂成风,大臣进京,必须送重礼,但于谦却一身正气,坚决抵制,不随波逐流。他进京时,有人劝他也带些礼物去,哪怕是土特产。他则举起双手笑道:“我带有两袖清风。”并作《入京诗》一首:“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这便是“两袖清风”典故的由来,也是于谦反腐倡廉决心的生动表现。
1449年,蒙古瓦剌部入侵,在土木堡战役中,明军大败,明英宗被俘,消息传到北京,朝野震惊。当时有人主张放弃北京南迁,于谦则力主抗击瓦剌,保卫北京。在此紧急关头,他临危受命,督战指挥22万军队,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使国家转危为安。后明英宗也被瓦剌放了回来。1457年,明英宗复辟,于谦这位为保卫国家作出贡献的朝廷栋梁和英雄,却被昏君和奸臣罗织罪名处死。
于谦被杀,奉命去抄家的官兵发现于谦家中空荡无余物,只有皇帝赐给他的蟒衣、剑器存放在上锁的正屋中,而这些东西他从来没有动用过。
于谦遇害的时候,天空阴云密布,大家都知道他是被冤杀的。都督同知陈逢被于谦的忠义感动,冒着风险收敛了他的尸体。后于谦女婿又将其灵柩运回故乡杭州,葬在西子湖边。
明宪宗时,于谦得以平反,明孝宗时,在杭州的于谦墓旁建“旌功祠”。1751年,乾隆南巡时,题写了“丹心抗节”的匾额。林则徐非常敬重于谦,重修了于谦的墓祠,并写下了“百世一人”的大字,悬挂在墓祠之上。
于谦早年曾作过一首歌颂石灰风格的《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诗真实地表现了于谦忠烈清白的一生。《明史》称赞他“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据《天津日报》张壮年/文)
新闻推荐
原标题:公安部:放宽小型汽车驾驶证申请年龄,取消70周岁年龄上限10月22日,公安部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异地办”“便捷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