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互联网治理力度持续保持高位。19日,据国家网信办信息,今年三季度,全国网信系统依法查处网上各类违法违规行为,累计约谈1211家网站平台,警告954家,暂停更新489家。
但新华社记者调查发现,部分网络弹窗仍在传播色情、赌博、暴力甚至诱导自杀等违法信息,成为增大安全风险、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网络“毒疮”,而当前网上仍存在运营发布“毒”弹窗的产业链。
记者发现,有不少商家在网上经营“弹窗广告”业务。“国家虽禁止了部分运营商弹窗广告,但我们有办法和网络运营商合作。”一家互联网广告公司客服告诉记者,公司经营弹窗广告业务已超过10年,任何信息都能投送,手机App和电脑网页均可显示,价格为6000元100万次曝光或2.5万次点击。
“我们的弹窗覆盖面很广,可以根据登录者搜索或浏览过的内容精准弹窗。”记者根据该客服介绍进行了调查,发现此类商家在接单后会通过技术手段非法搜集并分析网络用户上网行为数据,掌握他们的年龄、性别等重要信息,以此对网络用户进行分类。之后商家会根据广告主要求设置合适的标签用户,在他们上网时进行追踪并有针对性地投放广告,做到“精准定位”,且能实时监控分析投放效果。记者还被告知,商家有技术“强迫”用户收看或点击弹窗。
中国信息安全研究院副院长左晓栋、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法治国际中心高级研究员臧雷等专家表示,弹窗广告“精准投放”行为已涉嫌非法搜集网络用户个人信息,其追踪用户IP投放违法不良信息的行为对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有重大负面影响。此外,臧雷表示,我国广告法第44条明确规定,在互联网页面以弹出等形式发布的广告,应当显著标明关闭标志,确保一键关闭。“强迫弹窗”同样涉嫌违法。
据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数据,今年上半年,全国共查处网络“扫黄打非”案件1800余起,取缔非法不良网站1.2万余个,处置淫秽色情等有害信息840余万条。但治理“毒”弹窗难度依然不小。
——利益驱动。一位多年从事网络色情案件查处工作的公安民警表示,当前部分网站盈利能力不足,涉黄赌等违法生意“来钱快”,经营违法低俗信息弹窗是不少网站的主要盈利点。
——处罚乏力。多名基层执法人员均表示,实践中存在违法获利与处罚不相称、处罚乏力的情况。“不法分子往往一个月能获利数万元,有的甚至短时间能赚上百万元,而其面临的处罚却相对较轻。有不少人接受处罚后重操旧业。”
——资源有限。一位地方工信部门负责人透露,当前部分地方监管部门在非法弹窗治理方面投入人力财力有限,导致一些不法分子得以浑水摸鱼、逃避监管。另外,实践中也存在执法标准不清晰、法律法规滞后、移动端监管成本大等难题。
左晓栋建议,根治“毒”弹窗,可以考虑结合当前个人信息保护的立法与执法工作,专门针对规范弹窗广告经营制定规范,详细针对弹窗方式、安全标准、运营边界等具体行为进行规范与处置。
臧雷提醒,数据安全管理办法已明确要求网络运营者不得以改善服务质量、提升用户体验、定向推送信息、研发新产品等为由,以默认授权、功能捆绑等形式强迫、误导个人信息主体同意其收集个人信息。“部分网络运营商为赚取广告分成,对违法弹窗睁一眼闭一眼,甚至同流合污,对平台此类行为更应当依法压实责任,依法从重处罚促落实、促整改。”
业内人士建议,应完善相关信息过滤屏蔽技术,构建更高效、开放的监督体系,加强职能部门间信息共享与执法合作。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网络综合治理,营造更加清朗网络空间和良好网络生态环境。
新闻推荐
■墨沫当年箍桶匠以精湛的木工手艺为人们做饭洗漱、婚娶祭祀带来了方便。随着时代的发展,箍桶手艺乏人问津,慢慢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