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即将进入中旬,清年假、迎元旦的人群将在未来半个月带来国内出游小高峰,也意味着入冬后的旅游淡季将告一段落。在往年落实旅游市场安全管理的基础上,近日文化和旅游部提出了加强对涉旅游领域疫情防控的要求。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国内旅游市场都需要做到疫情防控和安全管理的“两手抓”。
冬季的气候条件给各地带来了独特的自然景观,每年冬天到北方看雾凇、赏雪景、玩转冰雪世界都是热门主题。但实际上,冬季气候造成的安全隐患反而给出行带来更多的风险。大风寒潮、雨雪冰冻等恶劣天气之下,交通事故频发,并且因迷路而导致失温、冻伤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在国内旅游市场回暖后的特殊冬游季,人们对户外游览地和小众目的地的旅游需求大量增加。对此,景区方面应该做好全方位的安全管理和应急保障,并完善入场预约制,合理把控人流量。同时,游客也应对自身安全有清晰认识,有些地方虽然人少景美,但也可能暗藏凶险,尽量去有一定开发的景区。
冬游市场有了升温,旅游安全意识万万不能降温。回顾今年发生的几桩旅游安全事件,天气等客观原因多为导火索,人为疏忽才是导致事故或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今年“十一”假期首日,山西台骀山景区冰雕馆内发生的火灾致使13人遇难,15人送医救治。调查结果显示,事故原因为景区安全管理混乱,施工建造不符合要求,使用聚氨酯泡沫彩钢板有毒易燃材料,且节前安全检查也漏掉了冰雕馆。本月初,贵州著名景区千户苗寨突发火灾,尽管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屡次发生的苗寨起火事件应该得到各方重视。木质结构易着火,而村民和外来商户消防安全意识的淡薄同样是导致苗寨起火不断的重要原因。
市场回暖的趋势下,各地旅游新项目也频频上线,热气球、滑翔、蹦极等新玩法大受欢迎,成为不少景区的网红项目。然而一些景区急于在节假日迅速“变现”,其工作人员甚至项目本身都没有运营资质,给游客埋下了巨大的潜在风险。仅在前两月,国内三地就连续发生了三起热气球意外事故,其中两起造成人员伤亡。10月2日,湖南株洲一名大学生兼职地勤时被热气球带至空中,坠落身亡;11月30日,云南腾冲市火山景区又有一名地勤人员被离地的热气球带到高空后坠落死亡。
相关事故敲响的警钟告诉我们,追寻诗与远方的美好,需要在安全的前提下进行。虽说旅游行业面临投资大且回报周期长的问题,面对“安全”二字的底线,却也是急不得。
南方日报记者郑洁琳
新闻推荐
厚街交警开展隐患重点车辆清零歼灭战 查扣隐患重点车辆234辆
本报讯当前,厚街交警正全面深入开展面包车安全隐患清零歼灭战,严防因重点车辆源头隐患清理不到位诱发的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