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树立正确用人导向。推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带头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在招聘公告和实际操作中不得将毕业院校、国(境)外学习经历、学习方式(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作为限制性条件。
可以说,教育部发布的这则通知非常及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这无疑对在就业市场长期处于弱势地位的“非全日制”人员来说,是一个重大的利好消息。虽然无论是教育部还是人社部,都明确要求不得在公开招聘中禁止“非全日制”报考。但是,还是有不少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在公开招聘中将“全日制”作为限制性条件,他们认为“全日制”总体比“非全日制”优秀,从而把公开招聘的学历条件设得越来越高,甚至直接禁止“非全日制”人员报考。这不仅对“非全日制”人员非常不公平,而且还会在无形中降低“非全日制”人员的信心和动力。其实,“非全日制”中有些不乏创业成功人士或行业佼佼者,他们学历不高,但实际能力却很强。可能就在这一刀切的情况下,失去了一张张“入场券”,限制了无数人生的可能性。
究其原因,“非全日制”人员就业受到不公平待遇,主要源于社会上对“非全日制”的认知度较低或带有偏见。一方面,有些用人单位并不了解“非全日制”是什么,也不知教育部等部门下发的文件,只一味追求“全日制”学历,在招聘公告里“一刀切”地将“非全日制”排除在外。另一方面,社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有些用人单位认为“非全日制”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于是无理否定“非全日制”。
由于“非全日制”相对就业难的现状,给学校和社会的就业工作带来较大压力。目前,中央和省有关部门在对干部的使用中多次强调,主要看工作能力、综合素质和实绩,而不是把学历和票数作为唯一标准。大学生取得大学学历后,出来社会工作,学历只是一块敲门砖,无论是“全日制”还是“非全日制”,重要的是靠个人的后天努力,还有各方面综合素质的考量。
社会在发展,别让“全日制”拦住前进的脚步。要想改变“非全日制”人员的困境,需多方合力,才能扭转跑偏的“学历观”和“人才观”。首先,要在全社会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使用机制,改变人才“高消费”状况,形成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用人氛围。其次,教育部门应切实提高办学质量,提高“非全日制”学历含金量,把学生培养成真正有用的人,提高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的话语权,多种方式拓宽其就业岗位。第三,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在各类招聘中要带好头,在招聘政策中不得将是否“全日制”作为限制性条件,倡导“实质上的平等”,让更多的“非全日制”人员在招聘或选拔中拥有公平竞争的机会,不拘一格选拔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打铁还需自身硬,“非全日制”人员要努力在实践中提升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用实力说话,拼搏进取,在平凡的工作中作出不平凡的贡献。
新闻推荐
新华社雅温得12月13日电(记者乔本孝)恩贾梅纳消息:乍得领土及自治区行政部长穆罕默德·伊斯梅尔·沙伊布13日证实,该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