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买这么多煎糍?”
“明天过节啊。”
“过什么节?”
“冬至啊。”
午饭时间,看到桌上的两袋煎糍,我问母亲。
哦,又到冬至了,真快!“冬至大如年”,难怪母亲会买煎糍回来“匝年”。
半个多月前,小侄子问我:“小姑,是不是还有十几天就到我生日了?”
“你的生日是冬至那天,你自己算算还有几天咯。”
小孩子不懂冬至是什么,只知道冬至是他的生日,生日有蛋糕吃,这才是他最关心的问题。
冬至当天,偶尔会听到零星的鞭炮声,还有未被宰杀的鹅叫声,还有走街串巷“收鹅毛”的叫声……这些声音混杂在一起,平添了几分节日的气息,既是地方特色,也是一种唤醒。
记不清从哪一年起,母亲不再自己和粉搓圆子了,她也入城随俗从菜市场买回圆子粒直接开煮,配料却有增无减:虾仁、瑶柱、蚝豉、腊肠、瘦肉、白萝卜丁……最后撒上一把芫茜、葱花,红黄白绿的色调,山海兼容的味道。
有人觉得直接从外面买回来的圆子粒不如自家做的好吃,刚开始我也是这么认为的。但真的如此吗?慢慢细想,其实是一种心理上的失味——少了一种传承的味道。
有人选择买现成的圆子粒,如我们家;也有人依然选择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我在朋友圈看到一位家长分享出来的图片:几个家长带着自家的孩子集中在一起,大人小孩分工合作,和粉、搓条、切粒,洗葱、切葱、炒肉……小男生小女生的脸上满是欢喜、享受的表情。这顿冬至圆子,于他们而言,味道不一般。这些大人,在有意无意中已把冬至这一传统文化的内涵通过手口相传的方式,传给孩子,孩子长大成人后,忆起这一幕,也会把自己的经验传给孩子的孩子,如此代代相传,又何惧失味?
回到我们家的冬至“年饭”,父亲说没买到鹅,只买了一只鸡作为主菜,配菜有牛腩、大虾、鸭翅……最“有味”的是那一碟腊鸭炒荷兰豆和藠头。许是他忘了切掉鸭屁股,又或许是切除得不彻底,浓烈的鸭骚味扑鼻而来,平素不挑食的小侄子吃了一口便皱着眉头说:“怎么有股屎味?”童言无忌,但愿这不会在他的味蕾记忆里留下“难以磨灭”的冬至味。
冬至当天,看到两个我颇感兴趣的视频。
山西晋城韩家庄年过七旬的老人刘冬梅,戴着红色的棉帽,穿着厚厚的花棉袄,挽着衣袖,双手娴熟地揉面,灵巧地切捏出不同造型的花馍——花鸟鱼虫,再放到热气腾腾的蒸笼上蒸熟。虽然蒸花馍的古今意义不尽相同,但这是黄河流域陕西山西一带人们绵延千年的过冬习俗。
在山西千里之外的苏州和太湖之滨的香雪村两地,红梅、白梅迎冬开放,冬至正是赏梅的好时节。十八岁曾外出打拼的周斌芳,因忘不了家乡的这抹风景,回乡种植梅花,他更是用家传的梅花盆景制作工艺,在公园里为游客免费提供梅花盆景观赏。这里已不仅是王安石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更是王冕的“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过了冬,日子长条(似)葱。”这是母亲往年在冬至前常会念叨的俗语。这意味着,冬至后,白天一天比一天长,也意味着,真正的冬天才刚刚开始,但是阴极转阳,更意味着春天正在潜行的路上,只待时日阳和至。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杜甫的《小至》,我颇喜欢这两句。
新闻推荐
警银合作 携手识破骗局 建设银行前进支行堵截电信诈骗,帮市民挽回损失
日前,建设银行前进支行携手当地派出所阻止了一起电信诈骗事件,帮市民挽回了经济损失。当天,建行前进支行大堂吴经理在营业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