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锐勤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是一本有独到教育理念的家教读本。尹建莉在书中讲述了每个家庭每个孩子都会遇到的问题,从写作业到玩游戏,从品格教育到面对缺点,书中提供了很多解决问题的技巧和方法,可圈可点。透过案例和细节,可看到背后是一套逻辑相关的教育理念在起作用。
现实中,多少家长自己做不到的学霸梦或文艺梦,却要孩子去一一实现?多少家长为了让孩子一时开心或停止哭闹,许诺下不可能实现的愿望?尊重和平等对待孩子也意味着交心,不在物质层面诱导,不浮躁功利,而是心灵引导,让孩子充分感受到成长的乐趣。
自由是孩子成长中的核心原则。在安全的前提下,应该让孩子有玩乐的自由,不压抑天性,不破坏好奇心和想象力。在成人眼里无聊至极或不可思议的游戏,却是孩子探索世界的奇特方式,且没有好坏高低之分。在孩子眼里,万物皆“玩具”,他在捣腾中学会认真与专注。记得每次泡茶时,小女儿总喜欢跑过来玩茶台上的积水,笔刷、拍水、乱画、扔茶宠,现场很乱,她却不亦乐乎,而我能做的是在她尽兴后打扫战场。独立探索,自得其乐,不受打扰或干扰,孩子的内心秩序便有蓬勃成长的空间。
自由更重要的是有拒绝的自由。成人眼里有用或有意义的事情,也许在孩子眼里不屑一顾,且会用挣扎、跑开或哭闹来告诉家长,他们的喜欢与好玩有自己的标准。因此,孩子不想吃饭了,就饿了再吃;不想玩这个游戏了,就换一个,不要勉强。如果孩子真不想吃饭或睡觉,硬来只会更哭闹,倒不如顺其自然。成年人被强迫做不喜欢事情时的厌恶感,孩子同样存在。不强迫,孩子的内心秩序便不被打乱,而逐渐成为一个懂得自我管理的人。
在生活中教育,一切变得自然而然,不再刻意。小女儿洗澡时,给她唱“一、二、三,洗浴免穿衫”的潮汕童谣,她也觉得有趣。玩耍时跌倒,引导其自己站起来,她也就学会独立奔跑。在教育中生活,一切变得趣味盎然,不再枯燥。跟小女儿聊天时,我和太太分别说潮汕话和普通话,她也逐渐听懂。跟我一起玩耍时,给她读唐诗宋词,她是否认真听都无所谓。学习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但都以兴趣为中心,避免命令、唠叨和指责,当教育变成冲突后,孩子容易丧失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执着于早学几个单词或多背几首诗词,却对健全的人格塑造视而不见,舍本求末。在孩子教育上,如果说知识是技术层面,那品格与兴趣则是心灵层面,是更重要的价值归属。家长要学会用赞许和鼓励的态度来教育孩子,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凡事多让孩子自己思考、行动,不怕犯错,不怕失败,同时给予足够的耐心,孩子才会真正自我成长。
新闻推荐
驶入阳江大街小巷,引来众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