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月1日电(记者张漫子)1月1日,新华每日电讯微信公号刊发题为《郭敬明、于正接连为抄袭道歉,到底应该怎么看?》的评论。
舆论声浪下,长达十余年的抄袭风波和“156名影视从业者抵制抄袭剽窃者公开信”事件,终于在2020年的最后一天,以作家郭敬明、导演于正两人的公开致歉结束。两人相继发布微博,分别就此前存在的抄袭、侵犯版权等问题公开道歉。
郭敬明凌晨发布道歉信后,曾被其抄袭的作家庄羽接受道歉,提出与郭敬明共同成立“反剽窃基金”。随后,于正发布向作家琼瑶道歉的声明,表示自己已为抄袭她的作品付出了“血一般的教训”。
虽然是迟到的道歉,虽然难以排除炒作嫌疑,但当事人一改过去“不敢撕开、不敢面对”的态度,也算是体现出了一定的自省姿态。从某种程度上,两人的公开道歉,可视为对文艺创作领域“只问流量,不问原创”畸形观念的清算,也重申了艺术创作者应有的职业操守和底线。
梳理近年来引发热议的文学和影视作品抄袭事件,不难看出,公众对抄袭行为的态度,正在从“熟视无睹”转为“人人喊打”,涉抄袭者的姿势也由“理直气壮”转为“低头道歉”。这折射了法律、舆论、行业三方约束下的创作环境的改善。
此前很长一段时间里,抄袭之风弥漫于绘画、雕塑、文学、影视、建筑、平面设计等多个领域,抄袭成本低、鉴别难度高、维权成本高,使原创作品陷入维权难的境地。这种现状不仅损害了原创作者权益,也滋生了浮躁的文艺创作风气,扰乱了艺术评价体系,也带来了许多同质性、“看完一集就知大结局”的套路化创作。
诚然,在文艺创作领域,将“借鉴”作为积累前人经验的方法有一定合理性,但一切艺术创作的生命力之源终究是创意。正如瓦尔特·本雅明所说,正是“独一无二性”成就了艺术。抄袭和借鉴来的情节再精彩、文藻再华丽,也只是没有生命力的一堆蜡像。
“抄袭者需付出代价,原创者的思想结晶应得到尊重”,不仅是一句朴素的道理,更是我国建设文化强国、繁荣文艺创作的必然要求。
在先后公开的两封道歉信中,我们初步看到了当事人态度,也希望这两封道歉信能为从业者带来警醒:东拼西凑的“文字游戏”“融梗把戏”终将受到法律制裁、舆论声讨、行业抵制,“只问流量,不问原创”的畸形生态也已经改变。只有对艺术和创作保持尊重,对法律和规则保持敬畏,方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作品。
新闻推荐
傍晚时分,我漫步在增江河畔,欣赏那迷人的日落美景。原来光亮得让人不敢直视的太阳渐渐地收敛了它那耀眼的光芒,多了一点柔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