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娃”妈妈扎堆出现
——“普通人就不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吗?”
专家:“鸡娃”现象是典型的专制型或权威型教养方式,超前培养、突出特长、挤进名校,是“鸡娃”的实现路径。
北京海淀妈妈以“鸡娃”的教育方法闻名——她们不停给孩子打鸡血,不断给孩子安排学习和活动,不停地让孩子拼搏。
肥肠妈妈是标准的海淀妈妈,8岁的儿子就读于海淀某重点小学,目前综合成绩在海淀同龄人当中属于前1%以内。
“在这段时间,我给肥肠培养了较为自主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也为他积累了比较厚实的学科基础——突破了识字关(6000字),学会了中英文自主阅读,英文读到"典范英语9",背完"新概念"一、二、三册。学完小学课内六年的数学,开始学三年级奥数。钢琴过了英皇二级,跆拳道绿带。”肥肠妈妈认为自己很适合在海淀,“对于大部分家长来说,家里没有矿,也没有亮眼学历。但普通人就不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吗?我觉得不是。我觉得我这个路径更适合大多数普通人。”肥肠妈妈说。
肥肠妈妈说自己是普通本科毕业,在海淀区相当于“文盲”级别,因为“海淀的高知家庭特别多,竞争很激烈”。
海淀妈妈几乎给全国的家长们树立了“想起来就心塞”的学习地标,成都妈妈韩莉直言,虽然也想走这条路,“但我自己空余时间很少,跟孩子玩的时候讲一些知识,他是能接受的。但买的识字、数学和英语的网课,课时太长了,孩子就会难以坚持并感到挫败。”
韩莉发现,“"鸡娃"的妈都是扎堆出现的,大家有共同志向或者说共同价值观,走到一起就会交流起来,氛围很不一样。”韩莉直言,自己没办法做到那样。
为什么家长都很“疯狂”地抢报补习班,肥肠妈妈坦言,“因为现在小升初的政策,不像中考高考那么明晰,没有固定标准。所以大家肯定要想办法证明我娃英语很强。那拿什么证明?就是剑桥英语考试呗。当然也有一种家长觉得孩子惰性太大了,想以考助学”。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薛海平和其博士生高翔通过一项追踪调查发现,家长的教养方式可以分为专制型、权威型、宽容型和忽视型,“鸡娃”现象就是典型的专制型或权威型的教养方式。“也就是说家长特别关注孩子,把更多时间放在孩子身上,而在国外也把这种方式叫作直升机育儿或者是密集型育儿。超前培养、突出特长、挤进名校,是"鸡娃"的实现路径”。
多数家长的焦虑源自比较
——“孩子怎么落后了这么多!”
专家:焦虑的家长习惯用数字化、阶段化指标衡量孩子,结果是与教育本身形成冲撞,反倒影响了孩子。
广东妈妈封欣在网络社区上召集了来自天南海北的家长,建立起一个“"鸡娃"方法交流群”。大家在群里交流孩子的养育方法,讨论哪个机构的补习班更好。群里一个妈妈说:“我们家娃现在不仅语文考了第一,数学也考了一次第一,99分。请大家允许我笑一下,哈哈老母亲的心!”群里的妈妈们纷纷点赞。
封欣觉得“鸡娃”不容易,“作为一枚二宝妈,焦虑一个接一个。”回想起自己“鸡娃”的缘起,封欣说是因为疫情期间在家上课,老师要求上传作业视频。她发现其他同学都会讲故事、会数数字,“怎么感觉我家妹妹落后了这么多!”封欣一时有点慌了,马上开始研究“鸡娃”的方法。
许多家长的焦虑都源自比较。“我儿子幼儿园同班一个小女生4岁就可以很顺畅地读全英文绘本,我们家孩子6岁可能都达不到这个水平。”韩莉认为,“以前没互联网,你只知道周围人的情况,不会知道海淀的孩子是什么水平。大家按部就班,也不知道时代的发展会让人的生存境遇产生很大变化,以前是很平缓的年代。”
有一种观点认为,家长的焦虑是由于剧场效应,即在剧场里看戏,如果前面有一个人不遵守规则站起来看,后面的人为了看清楚也会站起来看,最后整个剧场的人都站着看戏。
但在沈奕斐看来,焦虑背后还有不同的原因,其中一种是家长自己曾有过创伤,“比如他自己小时候学习成绩不好,他发现成绩不好导致了很多问题,就会要求自己一定要下功夫教育孩子,才能使孩子将来不走自己的老路。”
“我也看到过一些成功人士曾经家境贫寒,他就很担心如果孩子不努力,会回到自己原来的起点。”沈奕斐说。
无论是在网上还是现实中,焦虑的家长总是习惯用一些数字化的、阶段化的指标作为衡量孩子的标准,比如奥数一等奖、剑桥英语从入门水平KET证书到熟练应用CPE证书。之所以家长会采用这样的方式,沈奕斐认为,更普遍的原因是“今天我们进入了一个充满变动、现代性的时代。社会变化太快了,面临很多不可控的风险。对未知的不确定会导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努力地抓那些确定性的要素”。弹钢琴就一定要考级,否则没办法证明弹得好,所以家长就要帮助孩子拿到应该有的成就体系。学习成绩量化,家长才能确定,孩子现在的状态是怎样的,才能对孩子的未来感到安心。
(来源《光明日报》)
新闻推荐
街谈日前,理塘旅游大使丁真,在房间内吸烟视频被曝光,官方账号“理塘旅游大使丁真工作室”发布声明:一是对此前有关工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