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小华
说到中山花市,不得不提沙岗墟,因为中山最大的花市就在沙岗墟。更重要的是,沙岗墟是人间烟火气的集散地,是市井的文化符号。
据《香山县志》记载,中山民间墟市,宋代已有10多处,明清时期集市33个。中山石岐一带的沙岗墟,始于南宋,成型于明初。此后周边各地也辟设了墟市。中山传统墟期,各处交错。分布在各个乡镇的墟市,既有固定店铺,亦有流动商贩,以摆地摊为主,每到墟期,万商云集。可谓“百物骈臻,商贾辐辏”。
在中山众多墟市中,昔日设在石岐太平路的沙岗墟最为热闹,经营商品最为丰富,起源也最早。据考,南宋时期,聚居在插笏山(今白衣古寺所在地)及莲峰山下的村民,每到盛夏,就来到滩涂上采摘莲花。古时插笏山及莲峰山相连,村民沿着莲峰山下弯弯曲曲的小路,拿莲花到县城北门去卖,换了钱,买米油盐等日用品回家。这一段通往县城的路,被称为莲塘路。摆卖莲花的地方,在当时城北莲峰山西侧长长的沙土脊上,名为“沙岗”,即今天的莲塘街口至太平路一带。久而久之,人们习惯了把农产品在这段沙岗上摆卖,便形成了墟市。
在城区石岐太平路维新街口至莲塘街口及拱辰路上设立的贸易集市人们都一以贯之为“沙岗墟”。从清末开始,逢农历初三、初六、初九就开墟,俗称“三、六、九”。赶集市卖东西的或逛集市买东西的都叫“趁墟”。
凌晨时分,大多数人还在酣睡中,各个乡镇的商贩和乡民,已摸黑走在趁墟的路上。“墟者,虚也,空也,正好乘虚而入,抢占先机。”所以,趁圩须早起,否则占不了好摊位。摊位可不像某些机关单位,有地位才有车位。摊位从不固定,不讲特权,先到先得,挺公平的。
当时交通落后,路况最好的岐关东路(今中山路和逸仙路)、岐关西路(今105国道)也是黄沙路。雨天时,坑坑洼洼;天晴时,尘土飞扬。路旁种着高大的由加利树,两边都是河涌,水质非常好,水涨了,两岸都有人在网鱼虾。中山是水乡,河网纵横,住在沙田地区的,倘若趁圩,还要摆渡;而住在山区的乡民,虽路远难行,但为了赚几个零星小钱,肩挑重担,风雨不改,常常赤脚步行十多公里。
天已破晓 黎明将至。来自四面八方的商贩,背扛肩挑,陆陆续续进入墟市摆档。摆摊商繁多,如衣服鞋子、居家用品、水果、小零食、花鸟虫鱼等,百货云集,应有尽有。只见有的用扁担挑着大把柴芒;有的用箩筐挑着瓜菜薯豆、种子竹器等;有的用单车(自行车)或木板车载着牲口或盘景花草,不一而足。
这时,石岐太平路一带的街巷,那些家畜家禽、鸡鸭鹅苗已悄然响起,叫个不停。现今太平路上留下的打铜巷、猫儿狗仔巷(今三帅坊)、蓑衣街、卖鸭街、猪仔街、染布巷等街巷名称,就是当年“成行成市”的圩场历史记忆。
待到天光大白时,红日照大地。川流不息的人鱼贯而入,各种各样的商品摆满马路两侧,摆摊的、逛集市的,摩肩接踵,人头攒动,一派热闹景象。不少人提着或拖着买来的商品,在来来往往的人群中穿梭着。满耳都是商贩的吆喝声和顾客讨价还价的声音,叫卖之声不绝于耳,闹哄哄的像一锅煮开的水在窄小的街道上缓缓流动,处处演化着不一样的风景,极具市井风情。
在墟市中心,即今太平路与拱辰路之间,最为人声鼎沸。这里有一棵数百年的大榕树,至今仍枝繁叶茂。当地人习惯称之为“榕树头”。榕树头可称之为沙岗墟的标志物。
榕树头是孩童最爱去的地方,这里的咸粥甜品零食应有尽有,芝麻糊、豆腐花、云吞面、红豆粥、猪红(血)粥、油粽、鸡仔饼、炒米饼、杏仁饼、麦芽糖、菱角仔、米仔头(土茯苓)糕、凉粉……眼馋得“细蚊仔”(儿童们)不舍离开;空气中飘浮着小摊小贩花生、烤肉的香味,口馋得嘴角流水。
在榕树头一侧的观赏鱼摊位,各个品种的鱼都有,五彩缤纷。除了观赏鱼外,这里也有其他宠物,猫、狗、鸟、鼠、兔等都有,假如想要其它的,只要跟对方说一声,下个墟日就保证会帮你带来,尽管素不相识,但也十分信守承诺。石岐沙岗墟本来是一个农贸集市,后来发展到“五味杂陈”,江湖献艺、卖药杂耍、占卜星相者也夹杂其中,甚至还有古玩字画、明清家具等等,可称之为民间的博览会。
看这边,“红伶花旦献艺卖药”的布招牌正在飘扬,壮实的男子一边敲锣打鼓,一边兜售跌打药。站在他身旁有一个健美少女,与男子应是一搭配,只见她腰里扎着长条带,笔直站着,英姿飒爽。她双目炯炯有神,目光横扫一轮,见没什么人理会,于是挺着丰满的双峰,走上前来,施礼毕,便一阵花拳绣腿。立马引来一大群男子年轻男子围观,少女舞罢,双手拿着托盘,笑口吟呤,不停地说“多谢捧场!”很快,托盘就垒起一堆零钱。
观那边,人头涌动。一大堆女人正围在卖布摊前挑选心爱的衣料。这里的衣服物美价廉,顾客可以挑选自己喜欢的布料,自有能工巧匠为你量体裁衣。穿着木屐的城中老妪少妇,当买到中意的衣料,随着“得、得”的木屐响声,走向青石板的街头巷尾,那情景,颇像民国风。
不远处,算卦先生持着写着“张半仙破财挡灾”的长幡,蹲在一边替人算命……每当看到这,我必心生疑问:“真的破财就可以挡灾吗?”
另一旁的巷口边上,几个“芒草姑”正数着刚刚卖出柴芒所挣的钱,口里说:“一早担柴来卖,足足行了十几公里,累死人了,只赚几毛钱,不过,也好过在生产队里早出晚归挣工分。”
没煤气的年代,乡民挑着成捆的芒柴摆街叫卖,“担禾秆入城”是当时生活常态,没有城管驱赶。而卖芒柴者很自然集结在一个地方售卖,形成了专营的“柴芒巷”。挑芒柴的多为村妇,城里人习惯称她们为“芒草姑”,挺好听的,一点也没有鄙夷之意。
这条巷子连接着民生路与河边街。每当墟日早上,来自城区周边四乡的村民会挑来一担担的柴芒摆卖于巷内两侧,以至入巷者多要面芒草而过。以贩卖牲口为主的太平路猪仔街、卖鸭街一带,有的摊档还现场帮顾客宰杀鸡鸭。当走过猪肉摊,热情的“猪肉佬”(当地人称卖猪肉的人)会不失时机很有礼貌打声招呼,然后就问:
“喂,有心帮衬(购买)请开声,有勿(什么)啱(合意)的,买多少斤?”
当你用手指着那鲜活的内脏,或精致的五花肉……,猪肉佬就举起那明晃晃的杀猪刀,手起刀落,干脆利落,恰到好处切中你所需的。在圩市流连的多为低下层,像苦力、小贩等,他们皆粗衣麻布,营营役役疲于谋生,连稳定的一日三餐尚不可奢求,但他们仍然生活乐观,安贫乐道。
逛圩会碰到熟人,往往欣喜万分,个性大方的男子汉会一起到位于逸仙湖的的“莲亭酒楼”或附近的大排档,点上几碟小菜,喝上两杯石岐米酒,谈谈生意,讲些奇闻趣谈;三姑八婆就闲话家常,互相打听有多少个孩子啊,老公对你好不好啊,东家长西家短的聊着。末了,互赠带在身边的家乡特产,如荔枝、龙眼,甚至在地摊上卖着的番薯、芋头或鸡鸭。
我时常想,这也是一种烟火气啊,与好友吃肉喝酒,快意江湖;与知己海阔天空地聊,至情至性。这何尝不是一种人生?
从清晨到下午四点,趁墟者摩肩接踵,沙岗墟东西两头人流如鲫,墟内人头攒动,趁墟者多达万人,场面相当热闹。墟日,就是这样一个烟火气的所在。它散发着乡情,弥漫着友情。当喧闹尽退,一切又恢复平静,人们又期盼着下一个墟日的到来……
沙岗墟有别于其他城市的集市还在于它的“中西兼容”,因为中山毗邻港澳,故墟市有不少洋货,如收音机、火水大光灯、时尚服饰等等。在物质缺乏的年代里,拥有这些东西是十分令人羡慕的。可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沙岗墟一度偃旗息鼓,直至80年代,沙岗墟圩才得以全面恢复。
本土中山人都知道,石岐沙岗墟,大年初三称为“头墟”,年终廿九称为“尾墟”。“尾墟”者,即年终廿九也!
这是墟场全年最为热闹的圩日。因为过年了,整个墟场变身为“迎春花市”。入口处张灯结彩,搭建了喜庆的牌楼,沿街即搭起大棚和花架,周边花农纷至沓来,摆开阵势售花卖桔。
花市除了有本土特产的桔子、吊钟花、桃花、菊花,海棠、蝴蝶兰、猪笼草、君子兰、百合、人参果、玟瑰、金钱树、水仙等之外,有来自外省的水仙、牡丹,还有来自异邦的郁金香等花卉,一路繁花似锦。
“年卅晚,行花街,迎春鲜花摆满街,千朵万朵"睇唔哂"(看不完)。
这首童谣佐证了花市是何等令人眼花缭乱,但“眼底名花最可人”。这里不得不说吊钟花,因为它堪称中山特产,据《香山县乡土志》记载:“吊钟花,五桂山中多有之,冬末春初开花如钟,一苞多至十余朵,乡人采作新春瓶供。”由此分析,吊钟花作为年花的习俗,至少从清代中叶开始。 它花朵形如垂钟悬铃,色有白里带红和纯白两种,带红者称作“金钟”,纯白者称作“银钟”,皆晶莹如玉,娇媚动人。
寄以祥瑞以映兆家族兴旺发达的吊钟花,还蕴涵着钟灵毓秀之意,故是本土中山人的最爱。它似仙物下凡,朗逸翩翩,蓬莱风姿,别具一格。
选购年花不仅仅是一种传统习惯,更是承载着人们对来年美好生活的期待。年桔,表示“大吉大利”,吉祥如意,家家户户必备的;想快缔良缘,就买把桃花走走“桃花运”吧;当然,土生土长的中山人少不免买一盘同时种有生菜、香葱、芹菜的“清供”,用以压岁,因为它象征着“生财”,祈望后辈“聪明”“勤奋”。
花如海,沿街都是卖花声,人如潮,一拨一拨的人流涌向花市,处处留下欢歌笑语。慢慢行走在热闹欢腾的花市中,到大年初一凌晨,花市“曲终人散”。这时,不免涌起缕缕怅惘。唉!人生就是这样,走过一个“驿站”,既意味结束。不过,不要忘记,这也意味着一段新征程的开始……
现在的沙岗墟已迁至起湾道,沙岗墟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因为它已成为“旺市”的一个代名词,这也提示后人,不要轻易改变地名,因为她是历史的记忆,是无形的资产。除非出现了“中山”较之于“香山”更高的“山峰”,才好易名。
墟市,是农民自发形成的商品交易场所。沙岗墟在形式上已由过去的“路边式”变成了“广场式”,摊贩也由本土乡民为主变成来自五湖四海的,口音也像方言杂烩,奇腔异调。经营商品大体分水果区、茶叶区、陶瓷区、菜市场、服装区、花鸟虫鱼区、古钱币区、家居区、二手音响集散区等。即使现在有各大商场超市,什么城市综合体,电商兴起,以及受年轻人宠爱的网购等方式,但仍然阻挡不了人们去墟市的热情。因为它有人间烟火气,它最抚凡人心啊!
历经860年风雨沧桑的沙岗墟,不仅成为地摊经济之典范,而且它具有的生活趣味、乡土情怀这些民俗文化的元素,成为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之精神依归。来自天南地北的商贩,和新中山人也不知不觉融入其中,将沙岗墟演绎成一个承载一切喜怒哀乐、酸甜苦辣的生活大舞台。
新闻推荐
传说世界上的湖泊都是天使哭泣时流下的眼泪,那么泸沽湖就是天使心灵感动时流下的最美的眼泪探寻过世界屋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