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左一)在演绎小品《瞧这一家子》。(摄于1989年5月)
郑玄 文/图
1989年5月初,母亲接到所在单位的通知:为庆祝即将到来的儿童节,黑河市妇联和图书馆将联合举办“启蒙者”联谊会,参与单位要出节目。
单位上报的小品名为《瞧这一家子》,内容是亲子教育。扮演父母的演员已到位,儿童演员人选却成了难题:由一名六七岁大的男孩塑造一个任性的熊孩子形象,可一连试了好几个孩子都没有通过。母亲回家后告诉我这是个不错的锻炼机会,问我愿不愿意试试。时年6岁的我担心自己演不好。她笑着鼓励我凡事总有第一次,相信我一定可以,于是我便同意了。好在剧本已经编好,情节是熊孩子过生日,对父母准备的礼物不满意,大吵大闹,可对孩子过分溺爱的母亲仍带孩子出门买礼物,最后以父亲的叹息收场,从而引起观众的思考。
接下来紧张的排练开始了。扮演我父母的演员是刘叔叔和吕阿姨。听母亲说,他们是市文工团的专业演员。二人先将整场小品像讲故事那样绘声绘色地给我讲了一遍,再一起对戏,给我做了漂亮的表演示范,特别是到我的台词时,刘叔叔一个三十出头的男人竟然能奶声奶气地把一个任性的熊孩子形象演绎得惟妙惟肖。接下来便是熟悉台词,虽然那时我尚不认字,但在刘、吕二位老师耐心的引导下,我拿出在幼儿园学歌谣的劲头,只用了半天时间便将台词记得滚瓜烂熟。彩排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从上台时间到演员走位,从台词的感情融入到动作的恰到好处,可谓步步为营。彩排中遇到的瓶颈是我要表演大哭大闹,可我从没这样任性过,实在难以接受这样的自己。在二位老师搭档的指导和母亲的鼓励下,我最终克服了心理障碍,节目通过审核。
儿童节到了,《瞧这一家子》登上黑河剧院的舞台,一开始进展非常顺利,生动的台词动作表情引来了观众的笑声和掌声。可我独自在舞台上开易拉罐的环节出了小插曲:由于那个年代易拉罐是奢侈品,彩排时都用空罐代替,而道具却是货真价实的饮料,我一个6岁的孩子自然无法在台上及时打开!鼓捣几下没成功,我傻眼了。台下观众有人看出了我的窘态,开始窃窃私语;舞台最近处的母亲也慌神了。我急中生智,临场发挥编了几句台词,用夸张的表情动作把一个熊孩子的形象更生动地表现出来,然后,我假装已经打开了易拉罐,像陈佩斯表演假吃面条那样,来了个假喝可乐。
演出结束,全场掌声雷动,母亲激动地冲上舞台,抱着我亲了又亲!小品拿了优秀节目奖,我的出色表现得到了大家的纷纷点赞,刘叔叔和吕阿姨夸我是好样的。也正是从那时起,我的自信得到了很大提升。
新闻推荐
袁隆平这个活在教科书里的人物,专业上的成就人人皆知,但鲜有人知的是,除了水稻,袁老的最爱,是和自己相伴了近60年的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