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甘子
可可站在家里休闲区的船木凳上,呼喊我:妈妈,我害怕。看她的表情,分明就是做假。我走了过去,脱口而出:不要怕,妈妈来了。她一把抱住我,咧开嘴笑了。
我知道,如果我没有回应她,她站一会,自己就会从上面直接跳了下来。这种运动,她平时做多了,驾轻就熟,根本不在话下。知道她的“小诡计”,而当时我手头上又有事在忙,大可以用一两句话应付了事,不过,我还是愿意配合她演戏。
因为工作关系,我常常不在家,陪伴她的时间很少。虽然知道她这是假装害怕,但我能懂她行为背后的动机,她这是向妈妈撒娇,而非真正的“求救信号”。我接住了她的人,也就同时接住了她的情绪和情感需求。
侄女小五三周岁,大可可半岁,两个人常常相亲相杀,不见面时互相想念,一起玩时,又常因某个玩具而大打出手。前几天,小五来家里找可可玩。玩了两小时,已是晚上十点,得回家了。到了这个节点,她爸爸妈妈就开始焦虑了——每次回去都要连哄带骗,使出浑身解数,最后还是要把大哭大闹的小五强行抱走。爸爸说,宝贝,很晚了,咱们要回家了。小五尖叫,不要,我不要回家。爸爸说,家里有好吃的面包哦,我们回家去吃面包。小五不为五斗米折腰,信念甚是坚定。爸爸说,明天我们去公园玩,我们还可以去抓鱼。小五仍丝毫不为所动。爸爸准备动手了,直接把她抱走不就得了!小五使劲挣扎,逃开了爸爸的“魔爪”……局面一度僵住。
爸爸企图用其他诱惑吸引小五,转移她当时的注意力。可事实证明,这并不可取。因为,小五的情绪,爸爸并没有感受到,没有去接纳。
孩子的所有情绪都是最真实的个性表达,想要什么,都希望得到满足。当遇到否定时,就会处于一种自我防御式的心理抵抗,大哭大闹便是一种最直接的外在表达。当这种反抗屡次受挫,常常被打压后,孩子也许会慢慢地学乖,可这种表面上的“乖”,只是服从于父母的淫威,只是迫于外来环境的压力,而非内心的动力。长此以往,看似越来越乖的孩子,眼里却将逐渐失去往日的光彩。
这天,小五又来家里玩了。临走,她像往常一样,不愿意回家。这次爸爸并没有顾左右而言他,而是抱她坐在大腿上,问她,为什么不愿意回家。她说,还想跟可可玩。爸爸笑她,那么喜欢跟可可玩呀?她说,是啊,玩得很开心,她是我的好朋友。耐心倾听后,爸爸跟她商量,那就玩多一会再回家,然后你们约好下次再见面,好吗?她点点头。爸爸又把可可拉到跟前,让她们俩拉钩,彼此承诺:说话算话,一百年不许变。10分钟过去了,爸爸提醒,时间到了,回家咯!可可就跟小五说,姐姐,那我们下次见啰!爸爸在一旁顺水推舟煽情道,那你们拥抱一下再说拜拜吧!她们很配合地拥抱了一下,然后挥挥小手说“拜拜”,小五便开开心心地回去了。
看来,接受小五当下不想回家的情绪,再给她适应的时间以及希望,这比各种诱惑“曲线救国”有效得多。
回到文首所提的例子,如果在另一种情景之下,可可真的遇到了让自己恐惧的事情,大呼“害怕”,那我该不该劝她“不要怕”呢?实际上,我说“不要怕”是无济于事的,即便我说了,她害怕的情绪仍在,不会因这句话而消解。作为妈妈,我需要做的是,接受她害怕的情绪,倾听她害怕的内容,然后再与她一起面对。当然,也要视事情的程度与害怕的程度,程度过重,当然无法立竿见影,立马消除。但无论如何,接受、接纳,正视、面对,应是首位的。这会让孩子觉得自己被理解,被共情了,便暖由心生。
孩子最信赖的人是父母。孩子可以,同时也需要,从父母这里获取许多的能量。我们接纳了他们的情绪,才有可能洞察或了解到其行为背后的动机,与此同时,这无形中增加了他们面对问题的勇气。我们,是孩子温暖的港湾。想要孩子很好地停泊,接纳何其重要。只有先接纳,才会促使孩子下次有力量再扬帆起航的更大可能。
新闻推荐
本报讯(光明新闻记者杨曦)1月25日凌晨1点23分,在光明区马山头路发生一起两车追尾事故,光明交警通过调取事发路段监控视频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