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卫芳
近日,浙江杭州丁兰实验中学学生用“猪”来重现“曹冲称象”一事引发关注。(1月31日《北京青年报》)
“曹冲称象”是历史上的一个著名典故,小小年纪的曹冲在不杀害大象的前提下,利用一条木船就轻而易举地完成了对大象的称重,既赢得了众人的赞赏,也展示了自我的聪慧。
此次,杭州市丁兰实验中学组织学生利用阿基米德定律和等效替代法的科学原理,效仿曹冲称象的方式进行“称猪”实验,不仅仅是一次有趣的教学实验活动,更是学校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一个有效载体。
众所周知,“曹冲称象”这个典故,许多孩子自牙牙学语起,父母就以“故事”的方式予以灌输,目的就是启发和鼓励孩子多些“奇思妙想”,多些“脑洞大开”。但很多时候,父母也好,老师也罢,对孩子“奇思妙想”“脑洞大开”的期待和寄托,往往只停留于“书本上”“故事里”,根本没有想到让孩子走进“实践中”。
而仿效“曹冲称象”组织学生“称猪”实验之举,这无疑是一种“跨越”。可见,该校“大张旗鼓”“不厌其烦”地举办这场“称猪”实验现场活动,不仅大大丰富了学生的体验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也让学生通过“称猪”实验获得了好奇心和成就感。当然,更为重要的是,“称猪”实验为学生打开了一扇通往“奇思妙想”的科学实践之门,这对于学生而言,显然是最大的“收获”,也是最好的“教育”。
教育需要更多这样的“称猪”场景。但愿各地各学校不妨多多借鉴和学习杭州市丁兰实验中学的“称猪”教育,让我们的孩子在类似的“称猪”场景中学会探究,学会更多的“奇思妙想”。
新闻推荐
●油甘子可可站在家里休闲区的船木凳上,呼喊我:妈妈,我害怕。看她的表情,分明就是做假。我走了过去,脱口而出:不要怕,妈妈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