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妈妈当妈妈》 陆晓娅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1月 关注洪立
我含着眼泪一口气读完了陆晓娅老师写的新书《给妈妈当妈妈》。
我向所有的认知症家庭照顾者推荐这本书。
知道陆晓娅这个名字是在新浪的认知症家属微博群。从她分享和母亲相处的点滴细节里,可以窥见她的知性、敏锐,还有超强的学习力。
我从事认知症照护的学习、研究和实践已有十余年的时间。对我来说,至大的一份荣幸,是能够陪伴国内很多认知症家庭照顾者走过他们的照护之旅。
认知症的确诊对很多家庭来说都是一个挑战。这意味着一家人的工作和生活节奏会被打乱。无论心里是否愿意,一些家庭成员都要变身为一个全职或者兼职的照护者,而且这份工作还没有薪水。
从社会角度看,目前国内认知症照护和支持的资源是不足的,尤其是社区照护和支持资源严重不足。这就让家庭照顾者的处境难上加难。
雪上加霜的是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对于认知症的认识误区。“痴呆”“记忆丧失”“漫长的告别”“一天36小时”“躁狂”“攻击”“日落综合征”这样的负面标签,以及媒体对认知症人士失能状态的过分渲染和对照顾者的廉价同情,都让认知症人士和他们的家庭成员被笼罩在阴影之下。
当认知症降临晓娅一家的时候,他们开启了自救模式。他们吹响了家庭集结号,平衡好工作、生活与照顾任务,学习和践行认知症的新知,并善用社会资源。
晓娅老师没有把照顾任务当作是一场“漫长的告别”,而把它当作是与母亲重建全新的沟通模式、重建母女关系、抚平过去创伤的珍贵机会。她赋予了母亲全然的接纳,剥开认知症的外表去欣赏母亲的独特性;在母亲与认知症共存的晚年,晓娅给了母亲理解、温暖、亲近、陪伴和守护。这些汇聚在一起,就是人们常常深藏于内心却难以启齿的——爱。
在《给妈妈当妈妈》这本新书里,晓娅老师用35个短篇,回顾了从发现母亲出现认知症的迹象,到母亲最后离世的经历。
当她刚把书稿给我的时候,我其实内心是有一点担心的,因为在过去我也看过一些认知症家庭照顾者撰写的书,台湾的、香港的、国外的都有,但总体感觉都是太过陷入个人经历和情绪里面,我难以感受到共鸣。
但是晓娅笔下的故事,不仅让我会心地笑或感动地流泪,还让我感受到滋养——因为从她应对老妈出现的各种情况中,我看到了很多心理学理论或技术的影子,而这些理论或技术已经被晓娅用得出神入化、富有创意。我还看到了成长——无论是晓娅还是她的母亲,对,哪怕是已经得了认知症的母亲,在这个相依相伴的照护旅程中,都得到了内在的成长,让她们的生命更加精彩丰盛。
所以,我向所有认知症家庭照顾者推荐晓娅老师的这本新书——《给妈妈当妈妈》,并祝福所有的家属朋友能和认知症和平共处,继续好好生活,并且,从这段经历中有所成长。
至于我,写完这段文字,我就要给我的妈妈打电话。因为我和晓娅一样,年幼时没有和母亲生活在一起,从身体到情感都没有建立起母女间的亲密和依恋。晓娅是母亲得了认知症以后才重建了那种亲密和依恋,而我,我不想、也不能等到那一刻。
新闻推荐
●油甘子可可站在家里休闲区的船木凳上,呼喊我:妈妈,我害怕。看她的表情,分明就是做假。我走了过去,脱口而出:不要怕,妈妈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