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国内 有趣社会 今日国际 白话体育
新岭南 > 热点 > 有趣社会 > 正文

林语堂和李一冰,谁更接近苏东坡?

来源:南方日报 2021-03-24 09:35   http://www.kcqsx.com/


《苏东坡新传》

李一冰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0年5月

●唐山

“东坡一生,历尽坎坷,常被命运摆布,在极不自由的境地里,独行于荆天棘地之中,胸臆间积郁着一腔难平之气,如生芒角,非吐不快,他就在这痛苦而又孤独的人生路上,习于写诗。”在《苏东坡新传》的结尾处,李一冰写下了这样的句子。

这话暗含两层意思:首先,本书体例与普通传记不同,它沿着苏东坡诗文创作展开,并以此阐释苏东坡的生命境界。极言苏东坡的创作,是为这种写法辩护。其次,挑战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因林著中称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本书写作初衷之一,便是“觉得林著不够严谨,不符史实的地方颇多”,于是,曾经快活的苏东坡变成了郁闷的苏东坡。那么,两个性格完全不同苏东坡,谁更接近事实?

林语堂为何要写一个快乐的苏东坡

在《苏东坡新传》之前,林语堂著的《苏东坡传》犹如难以逾越的高山,直到今天,大多数西方人所理解的苏东坡,依然来自林著。

林著缺点很明显,一是论多述少,且论得肤浅、武断;二是常识性错误太多,如“萧何以智勇在朝敉平淮南王之乱于无形”(黥布曾受封淮南王,后反叛,被刘邦平定;刘长亦被封为淮南王,也曾反叛,可萧何去世时,他才6岁。可见,萧何从没敉平过淮南王之乱),将范仲淹列入反对王安石变法者名单(此时范仲淹已去世10多年),大量引用苏洵的《辨奸论》抨击王安石(《辨奸论》应为南宋邵伯温伪托)等。

李一冰批评《苏东坡传》是“写给外国人看的”,确有几分道理,只是未参透林语堂的苦心。《苏东坡传》写于1947年,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后,欧美思想界陷入迷茫——理性、良知并未真正阻止集体悲剧的到来,那么,该怎样避免下一次?林语堂给出的“东方解药”是“生活”与“艺术”,通过热爱生活、艺术地生活,化解忙碌、紧张、恐惧、冷漠等现代病。

林语堂刻意将苏东坡写成“快乐的天才”——一生命运多舛,却始终不改生活家、创作家、戏谑家的本色。林语堂试图以苏东坡为桥,沟通东西文化:传统中国文化不只有劣根性、守旧的一面,还有智慧、轻松、宽容的一面,这是宝贵的思想财富。

林语堂将“天人合一”与“捍卫自我”巧妙结合起来,通过把苏东坡包装成现代人,使其赢得了全球的影响力。

李一冰的著作胜在严谨性

林语堂的解读有想当然的成分。在苏东坡的“快乐”中,不乏刻薄,以《郿坞》为例:

衣中甲厚行何惧,坞里金多退足凭。

毕竟英雄谁得似,脐脂自照不须灯。

郿坞是东汉末军阀董卓的老巢,他平时身穿重甲,在坞里藏了很多钱,有恃无恐,自称英雄,被杀后,脂肪流淌,被人们用来点灯。后一句近虐,颇受后来评家指摘。董卓固然十恶不赦,但虐尸亦属恶行,以此为戏,未免冷酷。

在苏东坡的讽刺中,饱含着士大夫情结,带有居高临下、自高身份的意味。从这点看,苏东坡并非现代人。这也成为苏东坡创作的一个瓶颈,即有才气而少端庄、有佳句而少佳构,正如王国维所说:“苏之自在处,辛(指辛弃疾)偶能到,辛之当行处,苏必不能到。”

中国读者看《苏东坡传》,自然有隔靴搔痒之感,李一冰写《苏东坡新传》,至少有几处可圈可点:

首先,对宋代典章制度、时代背景等了解深入。比如苏洵仕途屡屡遇挫,欧阳修全力帮助,却收效甚微,因宋代任官需实习,实习成绩评定,往往受制于具体的部门负责人,抵消了推荐者作用;苏东坡与弟弟科举成功后,均拒绝出仕,因初期只派吏职,易被耽搁,终身难得重任……在《苏东坡新传》中,将这些考证得清清楚楚,相比于《苏东坡传》中,甚至将“乌台诗案”的诗都引错,可谓质的提升。

其次,对王安石变法等,研究更深入:在《苏东坡传》中,林语堂对王安石变法做了有罪推定,并将失误牵扯到王安石的个性上,殊难服人;李一冰对王安石亦持否定态度,但能较完整地理解变法的逻辑,对司马光与苏东坡的矛盾,做出了更合情理的解释。

其三,从复杂关系的角度去描绘苏东坡:包括苏东坡与弟弟苏辙之间的关系,苏东坡与父亲苏洵的关系,苏东坡与几任妻子的关系,苏东坡与子女的关系等,呈现出立体的苏东坡。书中对苏东坡生活细节的一些描写,如好饮酒却酒量差、不近女色、与佛教和道教的关系等,补足了以往研究中的不足。

《苏东坡新传》堪称“无一句无来历”,在可信度、严谨性上,确实超越了《苏东坡传》。

“命运如此相似”的误会

那么,为何《苏东坡新传》的影响却不如《苏东坡传》?

当然,“写得好”与“影响大”是不同层面的两个问题,后者属传播学研究领域,但不能回避,《苏东坡新传》也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大量引用苏东坡的诗,解读水平却不高,给读者以重复之感,并没具体写出这些诗好在哪里,为什么苏东坡才能写出来。林著的解读未必高明,却不惜笔墨,方便读者理解。

其次,材料丰富,辨析却不够。宋人笔记常怀个人目的,真假并存,很难取信。与其去伪存真,倒不如具体去分析,宋人是如何建构苏东坡的,可能更有趣,但李一冰显然缺乏相关意识。

李一冰写《苏东坡新传》,源于他曾入狱4年,其间靠读苏东坡诗自遣,由此产生“都是壮年折翼。而后二十年,有更多的苦难在等待他们”“有一种神秘感,他们的命运如此相似”的误会。

其实二人命运不太相似。首先,苏东坡入狱仅130天,远远短于李一冰,且入狱前无征兆。李一冰则早被判刑,只是长期未收监而已。其次,苏东坡入狱前已名满天下,李一冰出狱后很久才成名。其三,苏东坡生活在前现代社会,与李一冰不同。

在《苏东坡新传》中,李一冰对卖友求荣者的恶骂、对时代背景的解读、对苏东坡困厄的刻画等,均有自况意味。可李一冰所写,究竟是真实的苏东坡呢?还是他理解的苏东坡?或者说,李一冰如何能保证他理解的苏东坡就是真实的?

对比《苏东坡传》和《苏东坡新传》,可能是理解克罗齐“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最佳进路:每代作家都是依据当代经验来写古人,结果历史犹如未来一样,成了人造物。以“理解之同情”为借口,作者与读者都忘掉了,他们看到的只是一个镜像,并非事实。

林语堂的高明之处

未能突破镜像幻觉,使《苏东坡新传》只有量的改善,而非质的飞跃。

在《苏东坡新传》中,不乏《苏东坡传》式的误会,比如将苏东坡写成一个极具责任感与智慧的人,可苏东坡反对王安石变法的核心理念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混淆了公领域与私领域的区别,说明他的思想并未真正走出中世纪。苏东坡确有很多砥砺人格、关怀民间疾苦的诗歌,但也有戏谑、艳情之作。

林语堂、李一冰的偏颇是相同的:过度相信个人体验,试图在经验层面与历史人物达成共鸣,这相当于戴上有色眼镜,只选有感的材料,放弃无感的材料。所以,一个人塑造出快乐的苏东坡,一个人塑造出悲哀的苏东坡,其实都是借苏东坡的名头,写他们自己。

这意味着,未来或许还会有《苏东坡新新传》之类,具体去揭示:从北宋到南宋,从元朝到近代,随着时代变化,苏东坡的地位是如何变化的,为何后人要不断再阐释,苏东坡的魅力究竟从何而来?由此则不得不佩服林语堂的睿智,单从人物的时代面向看,林语堂的写作显然更靠谱:宋代是史学界所称的“唐宋革命”的关键阶段(仍存争议),传统社会从贵族时代走向平民时代,随着平民阶层崛起,平民精神需要新的英雄,而戏谑的、放松的、有才气的苏东坡恰好最契合人们的需要。

毕竟,苏东坡的一切都是可感知的,他的口腹之欲,他的达观态度,他的小处聪明、大处糊涂,他对生活的热爱……这一切都如此平易近人,所以平民时代的每一次进步,都会重写一次他。《苏东坡传》虽不严谨却抓住了大关节,《苏东坡新传》虽严谨,却未触碰到这一根本。所以,难说后者真正超越前者。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伟大的写作也需层积而成。理解苏东坡,对理解中国文化如何实现近代转型,意义深远。所以,读过《苏东坡传》的读者,不应错过《苏东坡新传》,而后来的有志开新者,尤其不应偏废。

新闻推荐

“天问一号”、北斗卫星、“中国天眼”…… 你关心的大国重器怎么过年

■2020年1月9日拍摄的“中国天眼”(检修期间拍摄)新华社图大年初四,“天问一号”传来火星的最新问候,一个漂亮的“转身”,成功...


相关阅读 

猜你喜欢
评论(林语堂和李一冰,谁更接近苏东坡?)


 
频道推荐
  • 四川凉山火灾引关注 4月份是森林草原火灾高发期
  • 趣闻 再大的黑洞也比不过网友的脑洞!关于黑洞,最好玩的都在这
  • 讲道理没用?不!她坐上引擎盖后, 讲的全是道理…… 最新进展:奔驰女车主已和4S店和解
  • 直击当代婚恋痛点 《如影随心》明日上映
  • 单脚站立的火烈鸟
  • 
    图文看点
    泪失禁体质?给我办他! 泪失禁体质?给我办他!
    
    推荐阅读
    危化品运输安全管理之我见... 近期全国多处发生车间事故 这些车间... 企石为老旧厂房“体检” 将“电老虎...
    
    热点排行
    4月18日 早间新闻 达芙妮继续亏损:关店千余家 转型电商遭资 北京春季求职期平均月薪10970元 过半职位 危化品运输安全管理之我见 余杨:特种设备的安全守卫者 樟木头镇开展消防安全检查 加大对火灾隐 近期全国多处发生车间事故 这些车间安全 大朗检查水库排站防汛防涝准备工作 全力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8 新岭南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0997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