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谈
眼下正值春节假期,传说中,每个年轻人在春节这几天都要跨越“三座大山”,与一股“神秘魔法”斗智斗勇。第一座大山是亲戚之间的大型“凡尔赛”现场,有意无意间攀比炫耀自家孩子的学业、工作、收入、婚恋状况。第二座大山是七大姑八大舅的追命连环问,还没上大学的问成绩,上了大学的问对象,已毕业的问工作,单身的继续问对象。第三座大山是亲戚家的“熊孩子”,抢电视、抢手机——如果说前两座大山属于精神折磨,那么第三座大山则是物理暴击,肉身躲闪不能,网友烦不胜烦。
因为疫情的关系,今年不少人没回家过年,亲朋之间也自觉减少了互相串门,客观上减少了年轻网友应付三座大山的诸多压力。但面对一些与时俱进的“魔法攻击”,如“凡尔赛”催婚(诸如向单身人士炫耀自家女婿顺利实现“车厘子自由”),网友们还是发挥集体智慧,想出不少应对招数。一是主动进攻,化被动为主动,不等对方开口直接开怼:工资涨了多少?你儿子结婚没?孙女排班上第几名?丝毫不给对方发问机会。二是直接举旗投降,古人说得好,“人必自辱而后人无法辱之”,没有人能施压给一个自愿躺倒的社会卢瑟。三是自杀式攻击,一句“关你屁事”,足以使对方万念俱灰,不过此话杀伤力极强,须慎用,且要做好挨打或春节期间没人给你做饭的思想准备。
读到这里,看官们可能要批评我——这不是在制造人为对立,激化亲戚矛盾嘛。对呀,我也觉得奇怪,本来过年就应该和和气气热热闹闹,为什么年轻人心里会产生那么大的怨念,要以攻击性的交流方式,或自损式的心理压力释放出来?而且,长辈们的不依不饶,熊孩子的无所顾忌,过去一直都有,也完全不是问题,为何如今反倒越来越被大家“问题化”了,成为年轻人情绪反抗的对象?从积极的方面讲,假如有某个过去一直为大家视而不见的问题被看见、提出,说明此问题的解决,就有了头绪和曙光。
话说回来,所谓亲戚、长辈给的心理压力,其实也不是什么天大的事,毕竟,上班打卡迟到扣工资,更让人肉痛。我一直觉得,破解来自外人的压力,最好的办法是想想对方行为背后的原因和逻辑是什么,想通以后就有了同理之心,有了同理之心就会不以为然,不以为然就能在内心深处“呵呵”一笑,从此江湖烟波亦能风轻云淡。比如,某些长辈为何年节期间会表现出激烈的“斗凡”行为?因为中国父母付出了大部分的积蓄、精力和情感到孩子身上,有“投资”自然会期待回报,虽然大部分父母在孩子身上的投资回报比不高,但心理上总要觉得自己的付出值了,这才有了各种异常的“凡尔赛”行为。每念及父母们的付出和养育之恩,你的那点尴尬又算得了什么呢?如果“斗凡”能让长辈们保持心理健康,那么你的几秒钟忍辱负重就是值得的。
当然,我理解,许多无厘头的过年“凡尔赛”,源于传统文化、宗亲关系在社会变迁之下遇到了新问题。过去宗亲聚居,来往频密,大家知根知底,自然不会尬聊一些不相干的问题。现在大家一年甚至几年见不了一次,没话者硬要找话说、套近乎,不可避免会聊到一些涉及个人的问题,而那些受到现代精神与城市文明洗礼、将个人选择和隐私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年轻人,自然会产生反感、厌烦情绪。走出这种内心交战的状态,既要靠代际自然演化,也要靠内心自我调适。那么多白领平日里捧着卡耐基魅力修炼书,把它当作人际关系圣经,何不就着节日里见到的各色人等,修炼一下自己的情商智商口才机智?中国人所谓的人情练达,大概就是在这种种人际关系的通关竞逐中,修炼而成的圆融境界吧。 □吕德为
新闻推荐
微观世界唐代诗人王昌龄,因写了一篇《梨花赋》险些掉了性命。遥想当年,他岭南赦归,再任江宁丞时,满目苍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