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蒙克,1893年)。
◎远人
挪威最著名的现代画家蒙克(1863—1944)是北欧表现主义的先驱。我不喜欢标签,也就不喜欢这个主义那个主义。我只是喜欢蒙克的画。
蒙克的画总有股力量,让我们感到人心中蕴涵一些什么。
那么,人心中究竟蕴涵一些什么?
说不清楚。
就像人之所以是人,是因为人具有思想。但思想是什么,又很难获得一个确切的定义。
蒙克最有名的画是《呐喊》。我没有免俗,在蒙克的画中,我的确最喜欢《呐喊》。
这幅画的笔触运用极为大胆,橙黄交错的流动型色块构成了天空。其他的地方也是流动型色块,包括在桥上掩耳呐喊的人,都由弯曲的流动型色块构成。唯一凝固的是桥头两个人影,被漆黑一团的色块涂抹。有解释说那两个人是资产者,是上流社会的代表。我不这么看。我的看法很简单,那两个人是倾听者。
倾听站在桥上那个人体已经扭曲的人的喊叫。
没有人知道他为什么喊叫,也没人知道他在喊些什么。
疯狂喊叫的声音肯定是人最真实的声音。看得出,他被自己的喊声震骇住了,因此双手捂上耳朵。
人是不是害怕自己真实的声音?或者说,人是不是害怕真实?
对人来说,没有比真实更冷酷的东西了。
如果人只愿意接受温暖和明亮,就只接受了一半的真实,或者说只接受了希望。艺术家却总是告诉人另一面的寒冷和黑暗,甚至还会强调,这另外的一面才是必然的真实。当莎士比亚刻画出哈姆莱特,我们才知道什么是人的犹疑;当司汤达刻画出于连·索雷尔,我们才知道什么是人的野心……这些人心中的永恒性被艺术表达出来,我们才真正看清楚人具有的特质。
蒙克的画也呈现出与人相关的种种特质,那就是人的不安、恐惧、疾病、焦虑、无助等等。这些无法让人回避的东西会对人构成强烈的抑制,也会构成强烈的冲动。
这些感受不仅仅是蒙克的感受,也是所有人的感受。
将所有人的感受表达出来,必然会使所有人感到惊骇。
到这个时候,我们就不能不彻底地面对自己。
我们有没有因为看清楚自己而产生呐喊的冲动?当然有。但那个冲动的时刻毕竟短暂,甚至让我们不敢去付诸实施,或者说,我们不敢去真实地袒露自我。
袒露自我,决非轻而易举就能做到。生活总在自觉不自觉地为我们提供层层叠叠的包装。包装愈多的人,会自以为是地觉得愈加安全。但安全从来就不是永恒。蒙克描绘的主题始终潜藏在我们血脉深处,随时能喷涌出来。
就像这幅《呐喊》,所有给人的包装和人所强求的包装都不复存在,剩下的只是人必然要面对的真实、自我以及强烈的本能。
所以蒙克展现出的艺术,无不深埋对人性的挖掘和终极的探索。对所有人而言,这是必然纠结一起的两个极点。说《呐喊》是蒙克作品的顶峰,就源于蒙克将两个极点在这幅画中融为一体。因此,不要问那个疯狂喊叫的人是谁,也不要问那两个远远像是偷听的人是谁。
他们都是我们,一定错不了。
新闻推荐
据新华社电中国政府援助巴基斯坦第二批新冠疫苗交接仪式17日在巴首都伊斯兰堡附近的努尔汗空军基地举行。巴负责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