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春节假期,相信大家都有不少阅读收获,《把自己作为方法》就是我的春节读物。这本书是项飙与吴琦两代北大学人,跨越北京、牛津、温州、杭州、上海五地,2017-2019三年间持续进行的漫谈录。
项飙是牛津大学人类学教授,在北大期间,他只身一人前往北京城乡边界“浙江村”进行社会调查,并形成了自己的论文《跨越边界的社区》,从此蜚声学术界,这是中国转型期珍贵的移民记忆,也被誉为“中国社会学经典”“人类学最佳中文著作”。随后,因为浙江村研究,项飚被牛津大学人类学系(全球最好的人类学专业)录取。
这本书从项飙教授的个人经验切入,追索一系列自我以及自我之外的问题,包括反思年轻人之丧、个人危机、爱情与关系、阶层流动、边缘与中心、民族与民粹、作为中介的人类学、全球化……它不是学术思想和研究成果的概述,两人的对话,用直白的话语,触及在今日社会有着广泛共鸣的种种议题,同时不断引入学理层面的延伸探讨。
很多人会疑惑这本书的名字,自己如何作为方法?项飙说“我现在跟年轻人谈话,让他讲一下他们班、他们学校的事情,基本的权力结构是什么,主导意识是什么,每个人的动机是什么,能够分成几类,大部分人讲不出来,这其实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训练。”
一个人能把自己所处的微观环境的结构讲清楚,是一个很重要的能力,这个小环境是什么构架、怎么运转的、游戏规则是什么、分配方式是什么,能看清楚讲清楚,非常重要。这本书给出了一种审视问题、思维操练的方法——在自我泛滥的潮流中,如何给自己定位,在全球化的年代,如何创造性地建设身边的小世界,在思想受困的社会,如何回答宏大的命题。它让我们看到了一种生活方式的可能,一种带着批判性和距离感同时又不断迫近真实的自我和外部世界的可能。关心身边的世界,认识他,描述它,弄清楚来龙去脉,内在的矛盾是什么,其中的人和事是怎样叠加起来的。
项飙说“真正的英雄不是改变世界,而是改变自己生活的每一天,很遗憾,在现代性之下,"边缘"和"中心"变成一组对立关系,中国人有那么强的中心情结,觉得边缘的生活不值得过,造成极大的焦虑。”
“人生活的原则不是靠抽象理念来维持的,都是靠具体的社会关系……如果跟周围的人、生活的世界关系不清楚,就会变成机会主义者,其他人都成了利用工具。”
书中源源不断的求索,如同一场充满好奇与热情的自我攀登的旅程,就像吴琦所说:“谈话如同密林中取水,在知觉中反省直觉,在变化中确认相对的不变……你会发现世界上还存在这么一种可能,问题可以一点点辨析清楚,工作可以一点点循序完成,狭窄的自我会一点点舒展,在看似封闭的世界结构中,真正的改变就这样发生。”
新闻推荐
?桥头将全力推进教育扩容提质千日攻坚行动 到2025年增加公办学位8600个
本报讯2月19日下午,桥头镇召开2021年全镇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借力品质教育建设,推动桥头教育高质量发展。记者从会上获悉,桥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