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城》 余华 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21年3月
《当代书法评鉴》王世国 著岭南美术出版社 2020年11月
记者从新经典文化获悉,昨日,余华最新长篇小说《文城》开启全网预售,这距离余华上一部长篇作品问世已经过去了8年。
余华是一位写得很“慢”的作家。在《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之后,读者等了10年,等到《兄弟》。《兄弟》后又过了7年,才出版了《第七天》。又足足等了8年,余华带着《文城》归来。
“文城在哪里?”“总会有一个地方叫文城。”在溪镇人最初的印象里,林祥福是一个身上披戴雪花,头发和胡子遮住脸庞的男人,有着垂柳似的谦卑和田地般的沉默寡言。哪怕后来成了万亩荡和木器社的主人,他身上的谦卑和沉默依旧没有变。他的过去和一座谜一样的城联系在了一起,没人知道他为什么要找一个不存在的地方。他原本不属于这里,他的家乡在遥远的北方。为了一个承诺他将自己连根拔起,漂泊至此。往后的日子,他见识过温暖赤诚的心,也见识过冰冷无情的血。最终他徒劳无获,但许多人的牵挂和眼泪都留在了他身上。
出版方介绍,新作《文城》将继续在人生、命运、时代等余华曾深刻挖掘的主题上求索,书写一个人在命运浪涛里的寻找,以及一群人在时代洪流中的选择,以时而细腻舒畅、时而勇猛锋利的笔触,夹杂独特的黑色幽默,谱写一曲如诗如歌、如泣如诉的浪漫史诗。
在《文城》中,余华将继续追寻一段被历史记忆封存的时光,同时,他也将突破以往的创作,把故事背景设定在前作少有着墨的年代,上溯至《活着》之前那个更残酷的时代——清末民初。在那个遥远的年代,结束的尚未结束,开始的尚未开始。似乎专为与那时的残酷蛮荒相呼应,余华在讲述这段往事时,承续了民间叙事的风格,不动声色地融入魔幻色彩,从不同视角讲述了林祥福、纪小美以及与他们相连的各色人物的爱恨悲欢、颠沛起伏,牵引出军阀混战、匪祸泛滥的时代之殇。
“从庚子到辛丑,一百二十年前的一幕人生的悲剧烛照映衬着一百二十年后的人类大悲剧。”评论家丁帆感慨于这样宏大的时空设置,“让我们唯一能够记取的历史遗训就是:无论在任何灾难面前,人类只要人性的底线尚存,真善美终究是会战胜假恶丑的,这才是人"活着"的真理性,唯有悲剧才能深刻地阐释出这样的人生意蕴。”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故事里,余华写到了一个全新的女性形象。纪小美与他笔下的任何一位女性相比,都更加复杂多面,柔软又坚硬,驯良却叛逆。她在命运推动下的每一次选择、她在那个慌乱时代的幸与不幸,都更加牵动读者心弦。
“文城”是一个什么样的所在?究竟是一个江南小镇,那个“心理的暗示”“想象的归宿”,还是那片相对遥远陌生的北方土地?出版方表示,小说《文城》将见证一个读者曾熟悉的余华的回归——那个采用底层视角、关注普通人“活着”的壮美故事、将历史和时代真正融入人物生活的余华,他是一位忠实的叙述者,也是一位耐心的聆听者。正如余华所说,“我们总是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语言的作家那里,读到自己的感受,甚至是自己的生活。假如文学中真的存在某些神秘的力量,我想可能就是这些。”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杨阳
如何欣赏一幅书法作品并从中获得创作经验?如何解决书法学习和创作中遇到的各种困惑?如何看待当今书坛云谲波诡的现象?如何理解书法艺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文化特性与当代艺术发展审美理想之间的冲突与矛盾?诸如此类的问题,王世国在其著作《当代书法评鉴》中都有具体诠释。与作者之前所著《中国历代书法家评述》《书法非常道》《中国书法家》等不同,这次是聚焦当代书法。
评鉴众多书家书作,很容易陷入雷同。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作者在具体分析书家作品的基础上,纵横延伸,从多个角度展开评论:有时是站在美学的高度;有时是联系创作历程,探索书家风格的成因和变化;有时又从学书渊源探索……
值得称赞的是,对诸多书家作品,作者皆能做到优处赞之,劣处批之,务求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这在当下的人情社会是不容易的。
西汉扬雄说:“书,心画也”。书法是心灵的外化,才学的积淀,性情的表露。所以,王世国在评鉴时,知人论书,且图片丰富,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尤其是经常运用比较的方法,提示书家独特的“这一个”。具体来看:
第一,古今书家比较。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所有书法家都会从前人创作中汲取营养,评论家需要见多识广,在比较中看出其取舍和异同。如周慧珺的书法,作者说她“深受宋代米芾的影响,侧锋刷字,腾挪跳掷,痛快淋漓。只是她没有米芾笔法的精细多变和明显的提按转折,而代之以简单的拖曳和精熟的使转”。书中还附有米芾墨迹,便于读者对照理解。
第二,创作心理比较。例如,王镛与刘洪彪同是当代具有创新精神的书法家,作者在比较后指出,王镛“用笨拙对抗周正、用率意对抗精致、用错杂对抗整齐”“刻意营造出一种朴拙荒率的趣味,彻底颠覆了传统经典草书潇洒流畅的美好形象”。而刘洪彪则“字古式新”,重在章法布局和形式构成以及对比冲突的张力所带来的视觉效果,“希望凭借现代美学思想和新的审美理念”使书法面目一新。
第三,书家自身的前后比较。书法家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有的天才早熟,有的大器晚成,有的“衰年变法”。作者在评论书家时,十分关注其动态变化的成长过程,在前后比较研究中审视其书风的变化,比较优劣得失。例如,早年成名的周慧珺、王家琰,到了晚年仍然都在苦心求变。作者在比较后指出,周慧珺是“依然"险绝",步入了宋代黄庭坚的"长枪大戟"。”而王家琰则是实现了“从妍美到遒媚的转变”。
在书中我们还看到传统书风与流行书风、书法与绘画、书法与篆刻、书体之间等多角度多方位的比较分析,视野开阔,大大增强了读者的书法认知能力,尤其是对于正本清源、提高人们辨别经典书法、江湖书法、写字杂耍等具有现实意义。
开学了,读好书
《你好!历史(全9册)》
(法)加利亚·塔皮罗 阿黛勒·塔利尔
弗勒尔·多吉 等著
(法)巴鲁 苏兹·维尔吉 等绘 焦旸 译
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0年12月
由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引进出版的法国小学生科学图画启蒙书《你好!历史》与小读者见面了。本系列的主要作者加利亚·塔皮罗女士是法国历史学博士,她介绍这套书的创作是为了配合小学学校教育的需要,让孩子理解多元文化和人类历史。
这套科学绘本从儿童身边最常见的小物件如球、面具入手,用朗朗上口的语言,艺术童趣的绘图,追溯万事万物的前世今生,是一套送给3-6岁小朋友的绝美“历史博物馆”。该系列共9册,主题包括服饰、房子、面具、自行车、球、飞行、旅行、邮票、饮食,囊括文化、建筑、艺术、工程、生活等多个领域的知识,简洁、系统、全面地介绍了人类从野蛮到文明、从原始到现代的巨大变革。
《不太坏的“坏”动物》
(英)索菲·科里根 著
(英)索菲·科里根 绘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年1月
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青少年文化品牌“神秘岛”推出的《不太坏的“坏”动物》于2021年1月出版上市。本书是英国专业儿童文学作家、插画家索菲·科里根的代表作,专为6~14岁儿童打造。全书以38种常见却不讨喜的动物为主角,通过诙谐幽默、活泼多变的语气进行自我介绍,一方面道出人类口耳相传的说法以及认知偏见,一方面列举科学事实撕掉人类给它们贴上的标签,让读者看到它们做什么、吃什么、如何交流,以及对人类的贡献。夸张、搞笑、萌趣的插图与幽默对白,激发孩子了解动物的兴趣,轻松学习动物科普知识,拓宽认知视野。
《大人的世界:200种常见职业》
(法)索菲·博尔代 纳迪娜·穆谢 著
(法)樊尚·德普朗什 绘 潘红叶 译
海峡文艺出版社 2020年9月
这是一本儿童职业认知绘本,包含水果实验室、服装店、港口、出版社、法庭、电子游戏公司、建筑工地等20个场景,并详细介绍了这些场景涉及的大大小小200多种职业。
这本书不但介绍了不同职业的人需要做哪些工作,而且通过生动有趣、细节满满的大幅场景插画,展现了我们所处的社会是如何运转的。与此同时,书中还有一个侦探游戏,隐藏在书中的神秘快递员将伴随孩子们一起探索。
本版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陈川
(署名除外)
新闻推荐
京粤琼豫赣签署跨区域数据共享应用合作协议畅通省际数据共享渠道 推动政务服务跨省通办
羊城晚报讯记者沈钊报道:记者从广东省政府服务数据管理局获悉,近日,广东省与北京市、海南省、河南省、江西省(以下简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