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华遗嘱库白皮书》显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立遗嘱。通讯员供图 信息时报讯 (记者 何小敏 通讯员 庞华幸) 立遗嘱并非老年人的专利,“80后”“90后”立遗嘱量近年暴增,“00后”也开始立遗嘱。而在疫情期间,“微信遗嘱”这样的新方式也受到青睐。日前,中华遗嘱库正式向社会发布《2020中华遗嘱库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白皮书显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立遗嘱,他们所表达的内容也五花八门。
疫情期间“微信遗嘱”留言暴增
据了解,中华遗嘱库是由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和北京阳光老年健康基金会于2013年3月21日共同发起主办、由北京阳光老年健康基金会承办的公益项目。截至去年年底,中华遗嘱库已向社会提供遗嘱咨询25.6万人次,登记保管了19万份遗嘱,目前已生效遗嘱共计954份。
而自疫情暴发以来,中华遗嘱库上线“微信遗嘱”小程序留言功能,2020年,中华遗嘱库共收到将近7万份“微信遗嘱”。据悉,微信遗嘱主要是用于表达对家人的叮咛、嘱托和祝福等情感方面的,并非法律意义上的遗嘱。“民法典对遗嘱的形式有严格的要求,通过微信订立遗嘱并不符合法律规定,因此微信遗嘱仅适用于处理非财产性的事务,例如传递关爱或者叮嘱某些个人事务。”中华遗嘱库管委会主任陈凯说。
数据显示,疫情最严重时,全国人民留下“微信遗嘱”的数量最多。最高峰时,中华遗嘱库小程序一天收到了上千份微信遗嘱。留下微信遗嘱的大多是年轻人,年龄集中在20~30岁之间,占比38.7%;其次是20岁以下人群,占比27.4%。经分析,年轻人群体留下的微信遗嘱中,所表达的内容十分丰富:有向现任、前任、暗恋对象表白的;有向闺蜜好友倾诉的、也有向父母倾诉等。同时,有不少年轻人遭遇失恋、感情受挫后,也会在微信遗嘱上记录并表达自己的过程和感受。
“00后”:立遗嘱不是终点而是起点
随着人们遗嘱观念的变化,遗嘱越来越被大众所接受,越来越多年轻人已经提前立遗嘱做好财产规划。中华遗嘱库广东第一登记中心主任杨颖仪告诉记者,年轻人立遗嘱财产主要是留给父母,也有留给朋友、同学的,也有未婚女孩希望将财产留给初恋。白皮书显示,截至2020年,在中华遗嘱库登记保管了遗嘱的“80后”总人数达到503人,“90后”有553人。
与其他年龄段的立遗嘱人不同的是,“90后”的遗嘱中,“虚拟财产”的纳入和安排成为其一个突出的特征:支付宝、微信、QQ、游戏账号等虚拟财产是“90后”遗嘱中常见的财产类型,其次就是证券基金。
截至2020年12月31日,在中华遗嘱库订立遗嘱最年轻的遗嘱人是17周岁,“00后”也开始立遗嘱了。刚满18周岁的大一新生小红(化名)为自己订立遗嘱。小红希望把存在银行卡里的2万多元留给自己的一位朋友,这位朋友曾在小红最伤心难过时给予了支持和关爱。尽管并没有把这笔钱留给父母,但小红表示,以后如果资产增多可能会重新订立遗嘱,增加遗嘱继承人。小红说,立遗嘱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以后会更加认真地活着。
微信遗嘱中他们这样“花式表白”
“下辈子依然非你不娶。”——“70后”网友
“因为工作没有好好照顾孩子的愧疚,和陪伴家人的时间少,愿疫情度过山河无恙,一定抽时间多陪陪孩子和家人。”
——“80后”医护人员
“对不起我错了”“终于释怀放手对TA说"祝福"。”——“90后”网友
“祝自己和喜欢的人上同一所大学,希望一年后自己有勇气对TA说"我喜欢你"。”
——“00后”网友
新闻推荐
2021年3月5日,在全国第58个学雷锋活动日和第22个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来临之际,中国工商银行在北京、辽宁、深圳等地同步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