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舞朝阳(陶瓷浮雕)陈若菊、周令钊、郑宁 作
□ 齐 喆
作为壁画家,每到一座城市,我常常会带着职业习惯寻找独属于这座城市的形象载体。遗憾的是,在一些城市公共空间,挂装石材、金属饰板、杂乱的广告牌以及平庸的墙壁装饰,往往掩盖了城市之美,更不能彰显城市文化精神。壁画界亟须跟上城市建设的步伐,抓住新一轮城市更新的机遇,以更主动的姿态,创造一批属于这个时代,融入各个城市,能让大众直接感知,并影响市民文化生活的、具有地标性意义的新壁画。
壁画必须依附于城市建筑而存在,建筑也因壁画的存在,更有文化气息。壁画与建筑共存的长久性,决定了它不是一种能够被随时更替的流行文化。因此,城市壁画既要有“颜值”,更要有文化内涵。壁画理应通过对时代强音的表现,以其特有的影响力,有效促进城市公共文化建设,深刻、形象地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壁画是直接面向大众的艺术。与一些悬挂在楼宇厅堂的美术作品相比,壁画的公共属性决定了它需要让大众理解、被大众欣赏,而不能过于强调自我表现。壁画创作者的“小我”,应融入服务时代的“大我”之中,壁画家应当在为公众服务中找到并确立艺术个性。
在专业创作中寻求大众审美与艺术个性的平衡,并不容易。在这一过程中,一些壁画家简单追求壁画材料本身的物质美感,形成对材料过分依赖的倾向;一些墙壁装饰普及速度快、覆盖面广,内容与形式却单调浅薄;一些作品简单挪用现成的套路与程式,拼拼凑凑,缺乏艺术生命力……
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优秀壁画作品,像表现中国古老神话传说的《哪吒闹海》《白蛇传》《火中的凤凰》等;表现历史文明和革命精神的《楚乐》《淮海战役》《抗联之魂》等;具有时代感的《科学的春天》“南京地铁一号线壁画群”“北京地铁六号线壁画系列”等;表现民族和地域风情的《森林之歌》《泼水节——生命的赞歌》《创造·收获·快乐》等,都充满创造性和想象力。历史证明,负责任的艺术家在审美上的领先与超前,最终提升了壁画界乃至社会的审美水平,促进了城市壁画的整体发展。
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城市有不同的风貌与特色。但近年来,一些城市的壁画创作以超级大都市为范本,简单模仿,模糊了原本的城市面貌与文化特色。如何以壁画特有的艺术语言,将各地区历史上创造的文化成果,转化成生动的城市艺术形象,是壁画家应当思考的课题。
新闻推荐
布达拉宫宫藏瓷器(资料照片)。均系新华社发▲拼版照片:上图为布达拉宫珍宝馆文物展出现场(2019年10月5日摄),下图为参观者在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