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戏曲明显出现出家人世俗化的趋向,最引人注目的是,佛门子弟,本当是男女情爱的绝缘体,但戏曲里的妙龄小尼,也有爱情故事,也动凡心俗念,尼庵,是爱情不曾遗忘的角落。所谓无奇不传,写戏人尚异,似乎无可厚非。
《玉簪记》里的妙嫦是个可人的美貌尼姑,知情识趣。用这样的字眼来形容一个出家人,似乎不是好事。然而,妙嫦是可爱的,这一点不必怀疑,潘必正的审美很正。此剧被称传统十大喜剧之一。故事发生在南宋初年,开封府丞陈家闺秀陈娇莲为避靖康之乱,随母逃难流落入金陵城外女贞观皈依法门为尼,法名妙嫦。青年书生潘必正因其姑母是女贞观主,应试落第,不愿回乡,也寄寓观内。潘必正见陈妙嫦,惊其艳丽而生情,经茶叙、琴挑、偷诗,终于成就好事。潮剧有两折戏《偷诗》和《追舟》讲的便是此戏。戏里面倒是没有一点身份偏见,对于二人追求爱情很认同。有爱的结合是道德的。
女尼智贞也是因爱结合,清代传奇剧目《玉蜻蜓》说的便是她的故事。申贵生是已婚男,却爱恋法华庵女尼智贞,留庵不去,不久病死。死前留玉蜻蜓与智贞。智贞产子后,无力抚养,将婴儿写明生年月日,并以玉蜻蜓系婴臂上,嘱佛婆送往申府。佛婆将婴儿弃于豆腐店门口而去,恰为苏州知府徐坤所拾,收为子,取名时行,并雇豆腐店主之妻为乳娘。时行稍长,乳娘离去时将其血汗衫及玉蜻蜓取走。乳娘善唱门词,一次在唱书时,其作扇坠的玉蜻蜓为申贵生之妻所见,于是向其购下。时行后中状元,偶见申府有玉蜻蜓,细询情由,方知自己身世,于是往法华庵认母。潮剧折子戏《庵堂会》就是讲时行认母的故事。爱情是因由,但着重的是母子之情。
还有一个戏《思凡》,是一个妙龄尼姑思春,并将愿望勇敢地变现。这是一个独角戏。开头的音乐无精打采,伴着色空小尼有气无力的佛号声。色空入庵的缘由是因儿时多病,母亲又卧床不起,爹爹到庵中拜佛许愿,道她命带孤鸾,忌父克母,故此入庵,削发为尼。每日里礼佛烧香,到晚来禅床独宿。这样的日子一天天重复,有九年了。
九年时光,十多岁的少女,清罄红鱼消永昼,青灯黄卷伴终日,这种寂静的生活之下,蛰伏着生命的原动力。某日,山门外年轻的樵哥一阵美妙动人的歌声吹进了她的心里,她的青春开始萌动,少女情怀觉醒了。
从此,她时时想起这个樵哥,一次次想起相遇时的他,头戴白草帽,脚穿花草鞋,肩挑柴薪,口唱着歌,迎面走来,十分英俊。又不自觉一再回味他临近那一眼:
他一对眼睛瞧着我哪哎哟,我十分心情向着他。若非爱我怜我,怎瞧得人羞答答,脸泛桃花哪哎哟?从此后,我心思缭乱多牵挂,我日思夜想,梦里常见他。心脉脉,情难寄,何处寻得那冤家?哎呀呀,难搁又难舍,这姻缘怎些搁得下?
但身上灰色的袈裟束缚着她,清规戒律约制着她,想起师父三百个戒尺一顿收拾……身上的皮紧了紧,还是烧香换水去吧。还是想他。撞钟擂鼓吧。还是想他。佛坛旁边来坐定,还是想他。又到大雄宝殿,看两廊罗汉,转移心思。一轮罗汉看下来,果然参悟了。
这个罗汉抱膝坐哪哎哟,他低头沉思惦念我哪哎哟。这个罗汉把腮儿托哪哎哟,多少年来怜惜我哪哎哟。这个罗汉好轻薄哪哎哟,他眯着眼睛看着我哪哎哟。降龙罗汉恨着我,伏虎罗汉怒何多。唯有布袋罗汉笑呵呵,他笑我错把青春耽搁,到老来谁娶我这白发婆婆?那长眉罗汉愁眉也是为了我,他愁挂我老来结果将如何?我千思想来万思想,不该在此削发念弥陀。
她眼中的罗汉个个牵惹着她,这真是个“自作多情”的少女时节,引得她一会喜来一会嗔,结论是不该在此削发念弥陀。于是扯破袈裟下山还俗。她憧憬着她未来的生活,“他种田,我纺纱”,“三年五载生下几个小娃娃,大儿前面扯,小儿后面拉。扯的扯来拉的拉,怀里还抱个女娃娃。叫他做爸爸,叫我做妈妈。”很具体,很有画面感。她拼尽力气,追求的不正是普通人的生活么?
以尼姑为对象,多有尚异之嫌,但《思凡》里,作者对生命有足够的尊重,洗白了这种嫌疑。天性不当被扼杀,人性不当被压制。让生命之花自由绽放。
新闻推荐
我国春秋时期,管仲任齐相三个月,请求与齐桓公评议、选任内阁官员。征得桓公同意后,管仲说,举动讲规范、进退合礼节、言辞刚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