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丁望
前不久,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再次聚焦“三农”,强调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农业企业经营者,笔者认为科技创新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关键。
中国渔业,北有山东,南有广东。由于得天独厚的水产资源和水产品生产环境,广东水产品总产量和渔业经济总产值一直位居全国前列。笔者所在的何氏水产是一家集淡水鱼养殖、研发、收购、暂养、加工、物流配送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从1995年成立至今,每年有超过3亿尾水产品发往国内50多个城市,年带动上下游产值超20亿元。
这份优异的成绩单背后离不开何氏水产多年来对科技创新的坚持。在多年来的不断研发创新中,何氏水产经历了活鱼从飞机运输、火车运输到汽车运输三个创新转折点,一次次引领行业重大技术革命。
何氏水产还在行业内乃至国内首创了多项技术。比如“活鱼低温暂养、纯氧冷链配送”技术,不仅突破了活鱼远程冷链运输时长超过50小时存活率达99%的高技术水平,还使运输成本降低了75%,这项技术未来将每年带动上下游超过60亿元的产值。
除此之外,何氏水产还在国内首创了自动化卸鱼分拣生产线,不仅能实现活鱼的精准分拣,还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自主研发的现代化暂养车间,建有108条暂养水池,可同时容纳40万斤活鱼吊水处理;自主研发的室内工厂化养殖,一个50立方米的圆形池养殖,相当于室外1亩鱼塘水面的养殖,养鱼密度远远高于传统方法,且鱼更新鲜;最先使用国内最先进的水产类实用型机器人打包生产线,不仅能完成自动化精准打包,还能节约人工成本超过六成。
如今进入数字化时代,何氏水产更是自主研发建立了一套水产品供应链管理系统,可以查到鱼的来源、运输车辆、运输时间以及鱼的流向。从养殖源头到市场走向,所有信息通过水产品包装箱上的二维码都可以查到。如今,何氏水产已成为“广东活鱼安全运输”的一张名片和广东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标杆企业。
由于有着“靠天吃饭”的天然属性,而且不少产品是活物,农产品的质量把控往往比工业品还要复杂、困难。也正因如此,才更能凸显科技创新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作用。
何氏水产虽然在科技创新方面多次创造了行业奇迹,但要想实现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的“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龙头企业标准"领跑者"”等目标,和其他同类型农业企业一样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目前广东省的渔业乃至农业的技术手段、商业模式都比较传统,所以说,要想实现上述目标,未来一定要在科技创新方面持续发力,让科技为农业赋能,提高生产、加工、质量检测、配送等全产业链条的效率。
但是,就目前来看,要想实现农业行业的科技创新,提高整个农业行业的现代化水平和高质量发展水平,光靠一家或者几家龙头企业的力量和投入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整个行业乃至整个大环境都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共同推动一场农业的技术变革。
首先,从政府方面来说,政府应该对行业发展进行政策引导,在产业发展、土地资源、金融保险等方面出台相关政策,为农业发展提供一个相对宽松的行业环境。另外,政府还应以提升农业质量效益为目标,从国家战略层面进行统筹规划,不仅要加大农业补贴、项目投资,还要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引导行业形成统一的生产、监测、设备、加工、配送等标准。
其次,从行业方面来说,应该促进行业的集约化转型升级。就渔业而言,现在整个珠三角地区的散户较多,都是零散的点,没有形成面,统一的行业标准哪怕制定出来了也很难落地,所以进行集约化转型是一个不错的方向。
例如,在整个珠三角地区打造一些集约式、封闭式管理的农业生产区域,不仅有利于让行业标准落地、形成完善的全链条管理体系,也有利于促进整个行业的技术升级、成本升级和质量升级。
与此同时,企业也应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在农业行业,缺乏创新提质的资金、人才是行业的普遍痛点。所以企业不仅要加大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还要组建更专业的科研团队,研发新技术,还可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交流与合作,定期“引入”专家的技术指导。
总而言之,科技创新是提升农产品品质的动力,不仅能成就农业企业滚雪球式的发展,还能通过利益纽带、发展模式,将企业与上下游产业链的命运紧紧绑在一起,从而形成从品质提升到质量安全的良性循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
(作者系广东何氏水产有限公司董事副总裁)
新闻推荐
抚州农商银行被骗贷6000万元 评估价值近亿元抵押物无法清偿债务
日前,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区人民法院披露刑事判决书,显示抚州农商银行被骗贷款6000万元。企业主用虚假资料骗取贷款6000万元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