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自我发现之旅:我们为什么需要心理学》 (加)基思·奥特利 著 孙洵伟 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1年1月 视野傅小兰
在北京熙攘的街道上,行人们步履匆匆,对周遭的一切早都习以为常。即便发生什么新鲜事,或许也无法引人注意。但若有人偶然得知我从事的专业——心理学,可能会放慢脚步,用试探的口吻问:“那你知道我在想什么吗?”
凭空读取人的思维自然是不可能的。对大多数人而言,心理学的确有些陌生。其实,对整个人类历史而言,这也是个新鲜词。心理学(psychology)一词来源于希腊语,意为“关于灵魂(psyche)的学问”。虽然人类对于心灵和灵魂的探寻,可以追溯到西方的古希腊和东方的春秋战国时期,甚至更早,但心理学真正从神学和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严谨而独立的科学,也不过是一个半世纪前的事情。在这短暂的时间跨度里,我们在心理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从近乎一无所知,到接近将不可能变为可能——研究者已经能够通过脑电波和大脑激活扫描探知人类的想法。
最近,这门新兴的学科,似乎有些“过时”了。人类最强大脑在AlphaGo面前一败涂地,超级计算机的计算效率已能超过人类亿万倍。研究神经元的电火花和心理过程的奥秘,好像远不如研究芯片和算法那样光明。但实际上,由近千亿个神经元组成的大脑,其复杂程度超乎现世的一切人造物。五岁孩童已经可以准确而快速地分辨小猫和小狗,而人工智能却需要浩如烟海的训练数据,以及万倍乃至更高的耗能。心理学中,有太多至关重要却又悬而未决的问题亟待回答,诸如:意识从何而来,又有着怎样的生物学基础?人类的合作行为如何发展?我们为什么要睡眠?大脑如何建立道德观念?
上述这些重大科学问题,或许会让你对心理学产生距离感。对比大众心中的概念,科学心理学研究的范围更为广阔,问题更为深刻,方法也更为严谨。但其实,心理学并不远。我们或许不能确切看穿他人的心思,但从表情和动作中,却可以或多或少地理解他人的情绪和想法。这,就是心理学。从我们清晨起床打开手机进行人机交互,到商场中的刷脸支付,从我们日常与人交流谈吐,到用思维和创造力完成学业与工作,这些过程都与心理学密不可分。
我作这篇推荐序,与洵伟当初翻译本书有相同的初衷: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心理学,并从中获益。这本书涉猎广泛,前文所述的问题,书中多少都有涉及。书中有经典的研究和理论,也包含最新的成果和发现。难能可贵的是,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了艰深复杂的科学问题。以此为基础,读者能从多个角度了解心理学,更重要的是能了解自我,也了解他人和社会。
(选自《人类的自我发现之旅》推荐序,本报有删节,标题为编者所加。)
新闻推荐
据新华社电日本首相菅义伟18日宣布,东京都及其周边的埼玉县、千叶县和神奈川县的紧急状态将于21日到期后解除。菅...